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读增城市湛汝松的《寻觅甘泉》:觅得甘泉润大地

13-1-16 10:2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331| 评论: 0|原作者: 熊梅生

摘要: 湛汝松,增城新塘人,初中毕业后自学考试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专业,当过教师、文化干部、政府工作人员,1988年以后在增城市新塘工业加工区(今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至退休。长期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发表大量作品,设有文 ...
湛汝松,增城新塘人,初中毕业后自学考试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专业,当过教师、文化干部、政府工作人员,1988年以后在增城市新塘工业加工区(今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至退休。长期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发表大量作品,设有文化博客《新塘拾贝》,出版有散文集《品味新塘》、《荔乡拾贝》、《寻觅甘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几年前在网络上一次偶然点击,我走进《新塘拾贝》博客与湛汝松先生邂逅相识,此后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他先后给我寄赠了《品味新塘》、《荔乡拾贝》等几部大作,两年前我们有幸在南京见面一叙,更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在汝松先生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散文中,我认识了新塘这片热土,了解到新塘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触摸到这座南国小镇现代化建设跃动的脉搏,更感受到汝松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思考。

也就是在他的博客里,让我对出生于增城新塘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有了鲜活的认识。而此前这位字元明,号甘泉的明代大儒,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张历史名人的标签,只知道他在明嘉靖年间在南京当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去年,汝松先生给我和《江苏经济报》副总编王喜根先生发来短信,希望帮忙留意并寻找湛若水在南京留下的历史记印。

于是我尽己所能向市文物、地方志部门及有关高校询问,可惜得到的回答都是由于年深岁久,遗址、遗物之类的记印一时还未发现,只查到《南京日报》一篇文章中提及的寥寥数语:“湛若水在南京及邻近之地建著名书院:南京新泉书院、江浦新江书院、扬州甘泉书院等。”还有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湛若水学术研究专著。这样的结果让我有点内疚,我深知汝松先生寻觅先贤足迹心愿之强烈与执着。近日收到他寄赠的新作《寻觅甘泉》,细细读后,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书中《地理印记》16篇散文生动记叙了作者不辞辛苦寻觅先贤足迹的历程。新塘,作者生于斯,长于斯,这里也是湛若水的家乡。凡是新塘有湛若水足迹的地方,他都寻访过。不仅如此,他还走出新塘,去江门,到罗浮山,往广州,赴南海西樵……一路风尘仆仆,把已经被岁月湮没或即将湮没的甘泉遗迹,定格在文字和图片之中,成为永不消逝的地理印记,传之后人。

作者于寻觅中说古道今,颂先贤之德行,抒缅怀之深情。《人文记忆》中的18篇散文,则是立足于家乡增城、新塘火热的现实生活,抚今思昔,追溯历史,或引经据典,或讲述故事传说。或描述民俗风情,让读者感受到先贤若水先生留给子孙们的汩汩甘泉,如春雨潇潇,润物无声。而《诗寄心香》的八首诗词,则是作者缅怀先贤,直抒胸臆的激情放歌。

读完《地理印记》,我感动良久,感动于汝松先生多年来历经艰难、锲而不舍的寻觅。为了触摸莲洞书院,在南香山布满荆棘和藤蔓的山坡匍匐前行,钻丛林,爬陡坡,借助绳索攀登悬崖峭壁;为了登上渴望已久的西樵“仰辰台”,闯进芒草齐身,茅叶亲脸的草丛,在山高林密、杂草夹路、爬满青苔的崎岖山径上攀登。为了寻觅见证与湛若水相关的遗址故迹,作者付出的是生命年华与满腔心血。

作者的寻寻觅觅不是常人想象的旅游,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苦旅”。究竟是什么精神在激励支撑着汝松先生,像一位虔诚朝拜的信徒,抑或是布道者?在作者的自序里我找到了最初的答案:“作为甘泉先生故乡的文学爱好者,我应该用文学的形式,让人们知道一个真实的湛若水”、“我常为对他了解不多而惭愧”……

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民族先贤杰出人物的敬仰,对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份责任,对家乡新塘因浸润着深厚历史人文而日新月异的讴歌,对甘泉涌动的未来更加美好的憧憬。正是这份虔诚的敬仰、自觉的责任、无限的热爱、美好的憧憬,使得汝松先生不畏艰辛,甘于寂寞,笔耕不缀。《寻觅甘泉》是作者祭奠先贤湛若水的心花一束,也是滋润广大读者心田的一道清泉。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