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增城市新塘镇湛汝松30年来寻觅湛甘泉之旅

13-2-5 10:4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425| 评论: 0|原作者: 王喜根

摘要: 最近出版的《寻觅甘泉》是广东作家湛汝松先生敬仰缅怀明代教育家、南粤先贤湛若水的一束心花。翻阅书卷,我惊奇的发现,湛汝松寻觅甘泉之旅前后经历了30年。30年弹指一挥间,可人生有多少30年?湛汝松几乎用半生汗水 ...
最近出版的《寻觅甘泉》是广东作家湛汝松先生敬仰缅怀明代教育家、南粤先贤湛若水的一束心花。翻阅书卷,我惊奇的发现,湛汝松寻觅甘泉之旅前后经历了30年。30年弹指一挥间,可人生有多少30年?湛汝松几乎用半生汗水与心血寻觅湛若水的史迹,尤其是寻觅其殚精竭虑“兴学育贤”的足迹,可谓功德无量,感人至深。

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知识分子那种对于乡土文化的深切情怀,使得他对民间文化保护的现状而焦虑,无奈之后是更奋力的主动追赶,为未来留下记忆。对于生命、历史,如果你不能延续它,你一定要记录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增城开展文物普查时,湛汝松发现民间不少关于湛甘泉的传说与历史不符,便开始有着这种焦虑的感觉。

作为甘泉先生故乡的文学爱好者,为了让人们知道一个真实的湛若水,湛汝松开始踏上了寻觅甘泉之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寻觅甘泉》,寄托着湛汝松对乡土文化的深切情怀,寄托着他对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希望,同时也记录着他在寻觅过程中经历过的种种艰辛和满足。如今,我们不妨顺着书卷,追寻一下湛汝松在寻觅甘泉之旅中留下的一些印记:

30年前的1982年,他撰写的《新塘的来由》、《新塘塘·怀枝·湛若水》先后发广州市文化馆《白云集锦》和广东省文化馆《木棉花》,迈开创作缅怀甘泉文章第一步。1989年,日本汉学家志贺一朗教授从日本专程到新塘等地考察湛甘泉与王阳明的旧迹,回国后给他寄来其著作《湛甘水之研究》、《湛甘泉之学说》、《湛甘泉之教育》、《湛甘泉与王阳明之关系》和《王阳明与湛若水的旧迹调查》等书籍。

志贺一朗教授的行动和著作令他深受鼓舞。2003年,他4月陪市领导考察与湛若水有关的增城历史名山南香山,登上顶峰公明顶,6月又与文艺作者一起在新塘进行为期两天“寻觅湛甘泉遗迹”的活动。2005年至2008年,他先后接受《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增城日报》记者访问,带记者考察新塘湛若水遗迹,并分别协助各报出版了“湛若水专刊”。

2008年至2009年间,增城市政府和新塘镇政府先后为湛若水立像,政府发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坚定了他寻觅甘泉的决心。此后,他寻觅甘泉的活动十分频繁,曾先后带过新华社广东分社、增城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新塘专辑”摄制组、珠江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带领过北京著名编剧王刚、江门陈白沙思想研究会学者、中山大学和美国洛杉矶lmu大学考察团师生、浙江余姚《认识王阳明》编辑组成员等在增城考察湛若水的遗迹。

浙江余姚《认识王阳明》编辑组到增城寻觅王阳明的遗迹以后,湛汝松深受启迪,寻觅甘泉”之路不仅在家乡增城,而且遍及省内。增城的莲洞、甘泉、读岗书院遗址,惠州罗浮山的朱明洞书院、广州的天关书院、南海西樵的大科书院遗址和江门新会陈白沙的求学处……凡广东境内与湛若水教育有关的地方,他几乎都去寻访。

为了更深刻了解湛若水,湛汝松还拜会过《岭南心学传人——湛若水》作者、五邑大学教授刘兴邦和《湛若水》传记作者、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黄明同,吸收专家学者对湛若水思想文化研究的精华。湛汝松寻觅甘泉之旅,是带着历史考察现状之旅,是发掘传统吸取精华之旅。每次考察,每趟旅行之后,他都用文字记录下来,传上自己的博客,发表于地方报刊上。《寻觅甘泉》收入他30年来公开发表缅怀湛若水的45篇文章和15首诗歌,是他年汗水与心血的结晶。

我作为湛汝松先生的博友,也是“文化遗产抢救”的志愿者。当我在博客上看到一个退了休的长者,为了寻找湛若水的历史文化遗迹,不怕山高水远、不问天气炎热、不顾年事已高,与年轻人一道爬山越岭、遍访山野时,真为老兄捏把汗。特别在“西樵山风景名胜区微博”里,看到湛汝松先生和十多位年轻人,穿越丛林,攀登峭壁,登上人迹罕至的玉廪峰,与湛若水手书的“仰辰台”摩崖石刻亲密接触的时候,仿佛看见他经厉了一次古今大穿越,一种敬仰之情便悠然而生。

又如在寻找广州天关书院时,他与文友一起挨家挨户访问。当在站广州湛家园遗址上,古今对比,感到反差非常强烈时,同行的朋友问他,看到遗址的现状你感到失落吗?他却乐观地对朋友说:“当年的天关书院虽然不见了,但湛若水教育甘泉浸润过的土地依然存在,湛若水的精神家园依然存在,只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能一代一代地传承,我们的文化就能复兴。”这就是一位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者的社会担当!

湛若水曾在南京从政17年,官及礼、吏、兵三部尚书。为了寻找湛若水在南京留下的历史记印,湛汝松曾请我和熊梅生先生帮忙收集相关资料,可惜由于年深岁久,遗址、遗物荡然无存。不过,我在腾讯读书网上发现了一本有关湛若水史料的书稿——《大明真儒湛若水》。我告知湛汝松,他喜出望外,连忙在电脑上打开腾讯读书网,竟然发现作者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就是新塘的青年人湛柏欣!

两个多月后,纸质版的《大明真儒湛若水》已印好送到湛汝松手中,他非常激动,立即撰写了《湛柏欣与〈大明真儒湛若水〉》,文章还刊载在《增城日报》上。湛若水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在全国各地创办或资助书院40所,退休后仍在广州创办“天关书院”。湛汝松先生一生当文化义工,退休后在新塘为文化抢救和保护寻觅不止,笔耕不辍,让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薪火相承。

湛汝松先生30年来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乐此不倦,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湛若水、湛汝松结缘,不仅仅因为同姓同乡,而是因为湛若水不只是新塘的、增城的,湛若水还是岭南的、中国的、世界的。甘泉先生“兴学育贤”的传统美德,不正是当今中国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