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增城文联成立50周年纪:湛汝松的文学梦圆 为家乡文化拾贝

14-3-8 03:1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216| 评论: 0|来自: 湛汝松

摘要: 手捧一张1964年3月14日增城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时文学组会员的合照,我半世纪走过的文学路弯弯曲曲浮现于眼前。那年春节后,时任县文化馆馆员的丁枫下乡新塘石下大队,在农村黑板报中读到我写的一篇散文诗。 ...


凡有甘泉先生足迹的地方,我都反复寻访。甘泉先生对教育贡献尤为突出。为了体验古今的地理文化变化,我不但寻访了他在家乡所办的读岗、甘泉、莲洞和明诚书院故地;而且跨出增城,去江门寻访若水师从陈献章的故事,到罗浮山寻找朱明洞书院的遗址,往广州搜集天关书院的记忆,赴罗岗福洞考察他与王阳明友谊的印记……。

“理学名山”西樵是湛若水创办第一所书院的故地,历史举足轻重。我以家乡人在南海办的工厂为落脚点,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作了深度的考察。《西樵志》告诉我,玉廪峰上遗有湛若水手书的巨幅石刻和题诗。但山高林密,本地人也很少攀上顶峰。不到实地,难有灵感。

我与西樵朋友过茅丛,爬山路,穿密林,攀峭壁,终于登上湛若书当年题书的“仰辰台”上,成就了我退休以后最艰辛的文化苦旅。西樵之旅,当地旅游网一直跟踪着我们的寻觅履印;家乡报纸以《湛若水在西樵》为题,用整版篇幅刊载我撰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群众支持,家乡给力,寻觅之旅自然收获良多。

寻觅之旅虽艰辛,但有文学梦想,辛苦也欢乐;有群众同行,困难也低头。就这样,我的第三部著作,一本记录先贤足迹,缅怀先贤精精神的《寻觅甘泉》随着我的文学梦想于2012年末又在家乡诞生了。家乡自古是个“礼义乡”,文化沉淀深厚。改革开放后的增城,艺苑百花争艳;文坛萃韵氤氲。退休后的我,常以“艺海玩泥沙”的心态,参加家乡的文艺活动,以艺自娱,以文会友,怡情闲逸于文艺百花园中。

家乡有很多民间文艺组织,书画、摄影、文学、曲艺、歌舞,一个协会就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家乡有不少一定成就的业余文艺家,他们是一朵朵植根乡土的文艺奇葩。家乡有不少颇具潜质的文艺新秀,他们是一株株充满生机的文艺新苗。当代荔乡,一道道闪亮的文化之光激发看我的创作冲动,让我情不自禁地以笔谈的形式写下一篇篇评论或随笔,借助博客和报刊让大家分享。

于是,一本由市文联和市作协编印,聚焦荔乡文化现状和文化人的文艺评论随笔集《荔苑博谈》又于2014年初问世了。多么巧合的时刻,它正好是增城文联成立50周年的前夕。从我的文学出书梦在增城第一次文代会萌发,到我的第四本书正式亮相,整整跨越半个世纪。

回头看书架四本自己著作的文集,我蓦地记起孩提时奶奶曾对我说过,如果有人在东江寻找到一百种不同的贝壳,用瓶子把它装起来,梦想就会成真。于是,家住东江岸边的我,常常怀着天真的幻想,与小伙伴们一起到河滩寻贝,大大小小的贝壳装了几个坛子,可种类只有十几个。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奶奶美丽的拾贝传说是要告诉我,人生有梦想就有目标,向着目标持之以恒,梦想就能实现。

退休十年,家乡拾贝,持之以恒,出书四本。汇成文集的作品,不就是装进瓶子的彩贝吗?看着50年前文联成立时的照片,追忆半世纪文学梦放飞的历程。我思潮澎湃,百感交集,于是草诗一首记之:书梦腾飞五十秋,归田解甲志方酬。纵横故土寻珍宝,穿越时光悟沉浮。出版四书情未尽,撰文三百笔难休,今生若可重花甲,万里遨游书九州。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