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五十年代下动荡的增城县供销社历史

10-11-6 14:4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499| 评论: 0

摘要: 据老人"吴杰荣"回忆其在20世纪50年代,在增城县供销社的工作回忆,让我们可以间接了解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当时增城人的思想面貌和生活情况!没有增城老一辈的艰苦奋斗,何来增城现在的繁荣安定。
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

       五十年代中期,正是我国胜利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期,党的总路线的贯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当时的县社,也充满着生机、活力,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都是较好的。从主任到一般干部,都体现着有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只有30多名干部的县社,平时的运作秩序井井有条,绝大多数人工作热情奋发,严肃认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松松垮垮的现象是见不到的,日常也少见加班加点,但是对于一些重大的工作部署和突击性任务,领导一声令下,立即行动,责无旁贷。县社的领导和下面的同志,无论工作上、生活上都能打成一片。

        当时的县社干部不但在机关能严格要求,下到基层也能保持良好的风尚。不论主任、科长(经理)或一般干部,下基层都自带行李,在职工饭堂买饭票吃饭,碰上节日加菜也如数付费,每逢圩日还自觉到门市部帮圩售货。我们这些初调来的同志,开始参加售货时,连用纸角袋、咸草包装咸杂货品都不会,几乎闹出笑话,但后来也在实践中慢慢学会了。每年年终,县社都进行年终评奖,开表彰大会,对优秀工作者进行奖励,但日常对工作失职者都有必要的惩戒。l955年间,从山区通过增江河运来的苗竹,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失约几千元,县社业务科室一位主管此项业务的负责人也受了记过处分。1953—1954年间,仙村区供销社有一个分站,在受粮食部门委托代购粮食中,由于当天的收购资金未能足额依时送到,致使一些群众售粮后,售粮款一时得不到兑现,产生了意见。县社知悉此事,立即派人调查核实后,向全系统发出通报进行批评教育,责成该基层社和有关人员认真整改,向群众道歉。

       增城县社机关还非常重视组织职工的文体活动。在当时经济条件较困难的情况下,开辟空地建了篮球场,设置了跳高跳远、杠架、木马、羽毛球、乒乓球、桌球等运动设施,还设置了图书馆、音乐室,每天清晨、傍晚和节假日,各文体活动场地都欢声一片,一派活跃景象。县社的主任、科长(经理)们多参与其中,上下之间、同志之间是那样和谐和融洽。当时的县社,经济生活是艰苦的。在职的干部工资即使已实行了薪金制,多数人每月也只有三、四十元。职工饭堂每天只开两餐正餐,早餐也没有的。出发工作很多时候是步行前往,开通了汽车、火车的地区,因班次很少,搭车也不容易。30多人办公只挤在一间原来的商铺里,无论主任或科室人员都在大厅摆着最简朴的办公台集体办公.

          除了已结婚又带家属的干部有l-2间简陋的住房(无厕所、无厨房,更无客厅)外,其余的人都挤在大集体宿舍,后来集体宿舍移做他用,大部分男同志(主要是单身的年青干部)只好住在集体办公室,白天的办公台晚上被席一铺就成了睡床。我和办公室的罗锡舜同志后来因要安电话搜集汇报,特别照顾安排住在县社办公楼的一间只有5—6个平方米的二阁楼里。至1956年县社新办公楼建成后,大家才搬去住4—5人一个房的集体宿舍。在俭朴的生活中,当时县社的干部们依然感到是充实的,是欢愉和舒畅的。我在县社的几年间,未听过有人闹福利待遇,更没有听见有人出现假公济私、贪污受贿的行为。

重视增长知识重视培育增城人才

         当年的县社,不但单位的资历是年青的,而且整个干部队伍也是年轻的。当时的县社领导班子具有战略的眼光,深知县社担负任务的艰巨和责任的重大,把提高单位和队伍的整体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上,着力培育一支过硬的队伍,去创造丰硕的业绩。这几年间,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工作都抓得较紧、较好。特别是党的“八大”召开的二、三年间,这项工作更是“黄金时代”。为了帮助年轻干部提高觉悟、增长才干,县社领导和老一辈的同志,政治上热情鼓励他们以党、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业务上对他们做好传、帮、带,鼓励年轻干部多下基层、多下农村,让他们参加各项重要的工作活动,向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接受磨练。好些年青同志在提任科长级干部前,领导上已有意识安排他们实习这一岗位工作。

         这几年间,县社机关每周有几节(早上或晚上)作为政治学习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有一段时间分中级组、初级组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还不定期组织学习业务知识,输送干部到高等院校深造,到短期、中期的培训班学习。县社还组织本机关、直属单位和附近基层社的干部职工参加县总工会的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学习中学文化,并举办业余文化夜校以提高只有小学程度的干部职工的文化水平。在县社人事科还特设专、兼职的巡回教员,在全系统内巡回讲课,促进职工教育的开展。在我的印象中,县社机关从l953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共提拔为正副科长(经理)级干部的不少于30人,从科长(经理)以上提为正副主任级干部有3人。这些提任的干部绝大多数是l0多岁至20多岁的年青人,其中为数不少的干部若干年后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可喜的贡献。

  罗育文同志,在县社时从副主任提任为县委委员、县社主任,后来曾担任县委委员、副县长,县人大常委副主任。
  刘昆贤同志,在县社时从采购科长提为县社副主任,后来曾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县政府党组副书记。
  陈慕松同志,在县社提为人事科副科长,后来曾担任龙门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广州市委党校行政处长。
  曾祯祥同志,在县社时提为副科长,后来曾任司法局长、县政·ll0·法委副书记。
  何润荣同志,在县社时提任人事科副科长,后来曾担任政府办副主任、县房管局长。 
  罗练仁同志,在县社时提任统计科副科长,后来曾任德庆县供销社副主任、高级统计师。
  黄铴仁同志,在县社时从财会科副科长提为科长,后来曾任商业局长。
  
          几十年弹指一挥问过去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县社那批l0多岁至20多岁的年青人都白发苍苍进入了暮年,至今依然没有听见有人曾严重违法违纪受到严重处分的,十分可贵地保持了“革命的晚节”。直到今天,许多当年在县社工作过的老同志,谈起往事还引为高兴和自豪,永远忘不了那火红的年代和激情的岁月。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