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荔城街槎岗村的老工匠曾锡堂 要让老祖宗的竹制品工艺得以延续

16-4-15 10:4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324|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在增城区走街串巷的老伙计们,虽其貌不扬但个个身怀绝技,修鞋匠、磨刀工、补锅底、制缸磨……听起来十分遥远的手艺,却曾是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工艺。在机器进入之间,手艺人用他们的精工细作,成就了一个个独特的手 ...
增城区走街串巷的老伙计们,虽其貌不扬但个个身怀绝技,修鞋匠、磨刀工、补锅底、制缸磨……听起来十分遥远的手艺,却曾是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工艺。在机器进入之间,手艺人用他们的精工细作,成就了一个个独特的手工业,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到来,机器代替人工,这些需要细致打磨的手艺,有的变成了价格昂贵的工艺品,有的渐渐失传。

竹器,曾经在增城群众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涵盖着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时代发展,诸多竹制品有了更美观、方便的替代品,以制作竹器为生的竹匠们,在坚持这一门手艺的同时,也对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多担忧。现在还买竹制品的只有少数农村居民、老年人,舒适好用的竹制品不受市场认可,其手艺也面临着失传。


做了一辈子“缸磨”的老工匠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槎岗村的一条小巷,破旧的祠堂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头、竹子、竹条,堂内还有部分没有完工的半成品手工,据介绍,祠堂住着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老人叫曾锡堂,是一位做了一辈子“缸磨”的老工匠,因为手艺精湛,所以在增城小有名气,许多外地慕名而来的市民也会过来带上一个。竹器种类繁多,大部分竹匠都非全能,大多专门制作其中的几种。有人做桌椅板凳,有人做蒸笼菜柜,还有人擅长篾编类竹器。

老人见难得对缸磨十分有兴趣,便与记者侃侃而谈起来。过去物资匮乏的日子里,人们养成了勤劳致富的好习惯,于是,掌握一门手艺也就养活生计的思想被印刻在老人脑中,年仅13岁的曾锡堂便跟着父亲学起了制缸磨,刚接触时,曾锡堂多次因为刀口使用不当而割伤手,也因为缸磨工序繁琐,同时期和曾锡堂一样学习的学徒大多放弃了,周而复始的练习,终于曾锡堂出师了;

只想过用来养家糊口

“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用来形容曾锡堂老人一点也不为过,长期因为使用刀、锯子等工具,曾锡堂黝黑的双手早已生满老茧。“以前,只想过用来养家糊口,从没有想过会成为一项面临失传的手艺,如今已80多岁,如果再没有人这份责任,恐怕将来就再也没有了,过去找了一些人学习,大多看过这套繁琐的工序后就走了,也因为赚不到钱被搁置。”说完,曾旭权看了一眼缸磨,眉宇间还流露出一丝可惜。

竹器曾经是各家各户都喜爱的生活用具,衣食住行,除了衣外,在其他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市场。这些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其他材质的各类生活用具逐渐取代了竹制品。“现在,竹制品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只有一些农民和老年人喜欢买。”曾旭权说。说起竹器的未来,曾旭权比较悲观,做竹器的手艺正面临失传,在洛带,像他这样的竹匠已经寥寥无几。“中国人使用竹器有很长的历史,它有自己的优点,做竹器也是一门传统手艺,希望能得到更多人关注。”曾旭权说。

制缸磨大概需要十道工序

“制缸磨大概需要十道工序,一根细长的竹竿做主材料,量出尺寸后将竹竿磨出孔,再拿一根竹竿分成长条,在长条上磨出‘牙齿’,把所有必须的材料准备充分后,最后将其组装,这样,一个缸磨就制成了,”老人一步步讲解缸磨的制作过程,说则容易制则难,记者按照老人所述的步骤,一步步进行,但当用工具在竹条上磨牙齿时,坚硬的竹条根本不听使唤;原来,按照老人所说的,不仅仅是要知道步骤,还得摸索出技巧,只有都掌握了,才可事半功倍。

据老人介绍,缸磨被家庭妇女称为做饭必备,把食材在“缸磨牙齿”上上下摩擦,利用齿的凹口将食材磨碎,不到一会儿,食材三下五除二就被磨成糊状,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正因为这份便利,缸磨的出现受到大多家庭妇女的追捧。闲谈之余,碰巧一位家住祠堂后的老妇人便提上一个缸磨回家了。“曾几何时,弄堂里的吆喝声不见了,老手艺从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逐渐退为可有可无,曾经我们离不开的老手艺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后,消失在年岁里。

竹编制品渐渐被更为方便的新型工业品取代

曾经长盛不衰的老手工艺品,如今为何相继陷入衰落窘境?对此,今年27岁、家住增城区派潭镇的麦先生认为,竹制品虽有其传统意义,但在使用上存在一些不足,所以他平时很少选择使用竹器。“以前我妈妈会用竹篮晾晒洗好的蔬菜或肉类,竹制品透气性很好,放在上面的食材很快可以风干。但竹制器具自身很难彻底洗干净,容易留下污垢,甚至会发霉生虫,用久了很脏。”

麦先生说,尤其是装过咸鱼、腊肉后的竹篮,一来留有异味久难去除,二来无意中渗透进竹篮缝隙里的东西很难清洗,久而久之竹篮会起黑点,不适合再用了。“所以,现在家里都用塑料或不锈钢的器具比较多,就是图方便清洗。”“以前我们都是用竹箩装收好的稻谷,一个竹箩差不多30来块钱,而一个蛇皮袋只要一两块钱,还方便运输,所以渐渐都不用竹箩了。”正果镇中西村的村民老张说。

“小时候家里有挺多竹子做的东西,但现在基本没有了。”增城区80后廖洁仪说,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块,他们喜欢用竹箩、竹筐等装盛东西。那时候连家里的扫把都是手工艺人用竹子做的,既便宜又实用。“虽然我自小就知道像竹篮、竹筐装东西、晒东西很方便,但这些看起来很传统的物件跟我家的装修风格差异很大,所以我不会在家里放置太多竹器用品。”廖洁仪说,家里的装修风格偏西式,所以在添置家具和生活用品时,会尽量融合家装风格。显然,过多的传统竹篾制品与家里的装修风格不是很搭。“平时我会去比较年轻化的日常用品经营店买年轻人比较对味的器具,这些器具就慢慢地代替了传统竹制品了。”

让老祖宗的东西得以延续

“我真的很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艺中来,让老祖宗的东西得以延续。”曾锡堂说,现在很多地方为传承传统手工艺,都会把老手艺引入校园,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上它们,并愿意为进一步的传承而付出。“不少孩子动手能力都不太强,把这个引进课堂既是传承老手艺,也能让孩子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开动脑筋,一举两得。”曾锡堂认为,竹编手艺如果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视野,得到更多年轻人关注,肯定能为这门手艺的传承打开新的局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识,而传统手工艺则蕴涵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这些传统技艺消亡了,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关注到传统手工艺面临困境的他呼吁,政府还要继续加大保护力度。虽然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其原本的实用功能已渐渐被取代,但当中有部分存在的价值远远不止实不实用这么简单,手工制品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特色。对于传承,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保护层面,还需多花点心思,从中提炼精华,融入创意设计,开发成集历史传承和时代气息于一身的特色文化产品。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