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火狗”也逐渐演变为“火九”,由于粤语中“狗”与“九”是同音字, “舞火狗”的名称仍然沿用下来。经过几代的传承和发展,“麻车舞火狗”于清雍正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2007年,“麻车舞火狗”入选广州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关于水患,在增城的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在石滩的河底有一块巨大的神石,是为增江河的定河神石,如果有人碰到或动摇了它,便会触发洪灾。有人说它隐藏在谢屋村的山崖上,也有人说它就在古老的河漫滩上现在的铁路桥下。 立于河底的神石,凡胎俗眼自然无法窥见;隐藏于山崖上的神石,问遍世代居于谢屋的村民,也无人知晓;铁路桥下,也许真的就是当年的河漫滩,自然有一个用石头砌成的涵洞桥,是否是用传说中的神石造就,已经不得而知。但我情愿相信,当年的定河神石已经化作了坚实的铁路桥基石,时时刻刻拱卫着广九铁路线上奔驰的列车,庇佑着涵洞下来往的村民。 穿过涵洞,沿着河堤一直走,便可到达岳埔村。岳埔是石滩的第三大村,人口超过四千。岳埔的出名,一是出了个威震江湖的袁虾九,再就是出产大量的沙蚬,韭菜炒蚬肉,蚬肉汤是这里的特色名菜。此时过了吃午饭的时间,饥肠早已辘辘,朋友便提议去岳埔吃蚬。提起吃蚬,我总感觉很腥,不大合我吃惯了辣椒的口味。 村中也是一色的麻石板路,纵横交错的沟渠,依稀还有当年水路通达的印记。袁虾九的老宅子在左邻右舍新式的小洋楼中,显得斑驳陈旧,猥琐不堪,往昔的威风荡然无存。在村尾的拐角处,我们找到了一座小酒楼,据说这里的蚬汤是最正宗最地道的。四人点了三菜一汤,还待多点时,老板娘却说:“够你们吃了,再点就吃不完浪费了!”淳朴之情满座皆惊。慨叹之余,第一道菜已然上来,便是传说中的“蚬汤”,一种用芋苗干和蚬肉一起做成的滚汤。 看着几位朋友喝了一碗又一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我犹豫了一会,也试着舀了小半碗。汤确实很鲜美,但没有腥味,连其中的芋苗干都别有一种滋味。原来,汤里放了胡椒粉和黄灯笼辣椒粉。一连三碗,仍然意犹未尽,岳埔蚬汤果然名不虚传!岳埔人捞蚬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据说,岳埔村现在仍有三,四百人从事着捞蚬的事业,每天出产的蚬肉有几千斤。每日清晨,江面上便飘荡着几百条小艇,构成一幅独特的增江捞蚬图。而每日留下的蚬壳日积月累,竟在河滩上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丘,形成了一道奇特的贝丘文化风景。 说起贝丘文化,当然要数金兰贝丘。金兰贝丘,位于石滩镇金兰寺村旧增江河畔,属新石器时期距今4000—7000年的文化遗址,是广州地区最早有古人群聚居的地方。古人采食蚬肉,弃置的贝壳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座座形如山丘的贝壳。1956年被广东省文物普查队发现,1958年广东考古队进行挖掘,发现有大堆贝壳,动物及鱼类骨,石器等堆积成的文化层,并在附近发现古墓4座,其人骨结构具有南亚蒙古人种特征。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奔,陶盆,鱼脊骨串珠饰等,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内。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古色古香的金兰寺村沐浴在一片宁静与祥和之中,令人遐思不已。那已然残破但依旧掩饰不住当年非凡气势的姚氏宗祠,到底收藏了多少昨日遗失的风景?那历经沧桑的旧增江河畔,是否还残留着古人蹒跚的脚印?那埋藏着无数蚬壳和陶盆的黑土里,又收藏了多少远古人类神秘的故事?那不知何时,不知何故,突然消失的金莲寺,又究竟隐藏了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之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放眼望去,夜色中的石滩已是万家灯火。散落在公路两旁的工业园基地,物流基地,商务中心,依旧是灯火辉煌,与美丽的水乡风情,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现代工业与商业同样在这里找到了发展的契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420家规模企业的落户,使工商并举,水乡田园生态工业卫星镇的格局初步形成。这些,不都是镶嵌在古老河漫滩上散发着奇光异彩的瑰丽玉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