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若水便派儿子柬之与学子代表一齐向县官申请,承诺以开垦田地中的一定比例纳税为条件而终于获准把书院四周十多顷无主荒地纳入莲洞书院范畴,供书院开垦以作“赡田”、“义田”之用。经过数年开垦耕耘,“馆谷”收入越来越多,除了用于资助贫困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外,还用于修建院舍,改善排水系统。湛若水也成了兴学育贤有名的善长仁翁。 今天,莲洞书院已在沧桑中老去,但莲洞书院周围还有许多被自然岁月磨去棱角的青砖;还有记录着莲洞书院兴衰的断壁残垣。青砖,虽然残缺,却是任何能工巧匠所难以雕琢,因为它渗润着中国教育史上以“赡田”资助贫困学生历史的玉液琼浆。遗墙,虽然颓废,但它能读出岁月的睛朗与阴暗,折射历史的辉煌与衰落。这可是一面历史的明镜啊!我想,如果那些饱中私囊的贪官,那些转移不义之财的“裸官”,站在这面明镜面前,一定会无地自容! 离开莲洞书院遗址,我们继续攀爬,终于在高处找到“海阔”“天空”的石刻。原来它仅距森林公园石阶50米左右。这时我们才知道走了很多冤枉路;但大家都认为,值得!站在崖石上边,向前远眺,湛若水《再宿莲洞有作》诗中的意境便如梦如幻地浮现:吾爱峨眉山,峨眉淡不如。吾爱莲花蕊,花光映太虚。出门重延望,随意命紫车。凌空入鸟道,绝境寻吾庐。入暮瞬登陟,志往忘崎岖。后蹑聚星石,前望三台圩。侧身度飞流,秉烛观崖书。险尽履平地,孤笑多艰余。枕簟依云岫,玉露沾衣裙。衣裙沾尚可,勿使愿相违。 同伴呼我在“海阔天空”石刻前拍集体照,我才从诗中回到现实。站在石块前,我瞧东而望,看到莲洞书院就在莲花洞之上,被左右山峰宛如一对绿色的巨臂拥抱着,前边是宽阔田畴绿野,村径塘圩,一道清溪碧水缓缓而流,“海阔天空”石刻就在顶端,好一派纳尽东来紫气的阵势。难怪人们都说,湛若水为莲洞书院选了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我没有认真考究“海阔”和“天空”石刻是否湛若水的手迹。但我敢说,湛若水诗中的“聚星石”就是镌刻“海阔天空”的石块;增城民间关于“九个学子十个高中”的传说,就源于这个地方。我也没有查考这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可否有历史记载,但这传说起码寄寓着几百年来老百姓对莲洞书院的赞誉和向往。 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有三樵,曰东樵,曰南樵,曰西樵”。南樵是古代粤中历史名山,历史文化沉淀非常深厚。那里不但有历史悠久的白花古寺、道家修炼的丹室、宋代探花李文溪和明代尚书霍韬的墓葬,而且还有很多道家、儒家、佛家名人名胜的传说。 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闪光一页的莲洞书院,则是南樵历史文化的灵魂。我想,如果我们有朝一日能在今日的南香山上重建莲洞书院,让人们在今天和明天都可以瞻仰它的容颜,触摸它的躯体,缅怀它的功迹,感悟它的灵魂。这无疑是件功德无量之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