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为行政村甘涌,以原有甘涌坊命名,包括甘涌、沙元、蒌基、读岗等几个地方。我家不在甘涌,也不在沙园,而在东江边的读岗。“读岗”,原来因石岭独立于江边而称“独岗”,后来,湛若水在独岗上修建了书院,“独岗”连同岭下的村场也就改成了“读岗”,以此激励后人继承湛若水遗志,好好读书。我的启蒙学校就是建于读岗中和约的“中和小学”。 关于中和小学,我记得上学第一天老师就向我们讲过它的来历:湛露迁居甘涌以后,人丁兴旺,尤其是第七代出了个湛若水,后来又出湛敬所、湛耀之、湛跃之、湛恩荣等显赫人物,有人以为甘涌村一定是湛家的天下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湛氏到甘涌以后,与原先在此定居的姚姓、莫姓等乡亲和睦相处,村庄呈现出一派融恰兴旺的景象。人们羡慕这种安定和谐的村居生活,纷纷往甘涌聚居。 尤其是读岗,500米长的村街,就有湛、区、胡、史等不同姓氏的祠堂五、六间,完全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后来,人们就把这个众多姓氏和睦相处的地方命名为“中和约”。老师说,学校命名为中和小学是希望我们能像前辈一样,互助互爱,和睦共处。老师语重深长的嘱咐代表了家乡人传承“中和”文化的冀望。 读岗还有一个地方叫“乐善约”。乐善约起源于一个非常感人的传说。读岗南街面朝东江,街中有一座精巧古朴的洪圣古庙。一天清晨,一个村妇到洪圣古庙前的河埠头挑水,发现浅滩上有一个大木盆,盆中装着一个裹着衣被的婴儿。“如果是个男孩子就好了”,已生了两个女孩的村妇当时抱着这个希望,把婴儿抱回家里。 但当她打开衣被一看,发现是个女婴,而且已淹淹一息。于是她便赶紧把女婴抱到洪圣古庙里,对着洪圣王烧了一柱香,祈求有人把她领回去抚养。然而,正当她跨出庙门时,善良的心却驱使她回过头来,重新把女婴抱回家。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女婴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而且后来还为她们家带来了两个男丁。 村妇抱婴之事很快在村中传开了,乡亲都说这是好心有好报的结果。从此,扶贫助弱,积德行善在村中蔚然成风。读岗的东头也因此被命名为“乐善约”了。历史在时光的隧道里不断前进,家乡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变迁。改革开放后,甘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原来破旧的民居全都被崭新的楼房代替,不少街道已成了城区。 乡亲们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很多人都当上了制衣厂或其他企业的老板。那文化沉淀深厚的“读岗书院”遗址,建起了增城第一个镇级图书馆;整个石岭成了新塘文学、曲艺等文化艺术协会会址和新塘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荒凉石岭筑楼房,万册文书上‘读岗’。少壮童翁勤探索,沙堤处处溢书香。”这就是今日石岭的生动写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往日美丽的河涌变了脸,体现水乡特色的池塘不少被填平,虽然有的变成新的住宅区,有的变成宽敞的马路,有的建成供村民娱乐的大广场。但是,那种绿色的自然景象却消失了,那种水乡的池塘文化也淡泊了。幸运的是,家乡还留下很多记录自然演变历史进程和凸现家乡传统人文意识的地名。它们终究也会给甘涌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不久前,惊悉家乡几百亩被国家征用了的土地已成功拍卖。我相信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家乡一定会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前挺进;一个崭新而时尚的建筑群体很快就会在家乡升起。说不定今天见到的东涌、庵涌,明天也会变为城市的地下水道。但无论怎样变化,我都希望未来的城市能给人们多留一点体现水乡自然生态和地方文化特色的记印,都能把传统的和谐、乐善之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