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国际文创研发中心 huashang global r&d center of innovation industry”(以下简称“华商国际文创中心”)隶属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位于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一号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励志楼d601室。“华商国际文创中心”是为了适应广东财经大学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发展需要而成立的校级组织。主要负责专项人才培养、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文化创意综合服务等相关内容。 华商国际文创中心的标志设计,通过字母元素组合的连贯线条,体现畅通、交流与国际性,而放大镜的造型寓意华商国际文创中心将在创新的研发过程中蓬勃发展。2020年9月22日,增城区文化馆副馆长彭小荣接受华商国际文创研发中心邀请,对广州市增城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对未来非遗活化的展望。同时负责接待的华商国际文创中心的张艺欣,也向彭小荣介绍了该中心的运作情况。 ●张艺欣:增城区文化馆作为增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增城区的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整体情况如何?增城地区非遗资源有哪些特点,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彭小荣:增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发展情况是非常良好的。首先近几年在增城非遗的项目和传承人数量都飞速发展,2015年增城区的非遗项目只有9项,传承人只有11位。到今年为止,已有35项非遗项目和36位传承人。增城区非遗传承、保护、传播和活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比如对外交流和比赛等。近几年增城非遗项目获得了30多项广州市级奖项以及4项国家级奖项,其中包括剪纸类国家最高奖项银剪子奖。 另外也获得了很多省级重要奖项,如“非遗少年说”。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和全省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列等。非遗项目大致分为十大类别,增城非遗现在拥有八大类,且各具特色。比如国家级项目广州榄雕、省级民间文学项目《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和舞貔貅,市级项目舞春牛、区级项目舞渔灯等,都在从各个方面进行开发活化。另外最近几年增城区文化馆成功申报了15个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基地实现非遗传习、交流、研讨和活化。此外在文创开发、学术研究以及非遗进校园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张艺欣:您对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潜力有什么看法? ★彭小荣:文化资源特别是非遗文化,转化到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增城区35项各级非遗项目,一直致力通过设计大赛、精品打造等方式来活化产品,但目前非遗产的品市场转化率不高,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底蕴进行开发,转化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具有广阔的发掘空间和开发市场。 ●张艺欣:近年,网络开始成为非遗传承的手段之一,您认为非遗传承应该如何适应现在这样一个智能化的时代? ★彭小荣:网络在非遗活化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今年疫情的影响,网络逐渐成为非遗活化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增城区2020年举办了两场非遗文创产品直播带货,从文创开发、产品销售以及整个非遗活化产业链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还创新开发非遗talk等推介和传播等方式,此外还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区融媒体中心进行全方位宣传,加强网络传播扩宽非遗传承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