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不同存活类型的数量和分布特征 由表1可知,经济果木型古树名木的树种主要为乌榄、荔枝、龙眼、杧果(mangifera indica)、阳桃(averrhoa carambola)、橄榄(canarium album),数量分别为773株、248株、9株、8株、6株和3株,分别占总数的73.8%、23.7%、0.9%、0.8%、0.6%和0.3%,乌榄、荔枝的总数达97.5%,乌榄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由图1a可知,空间分布集聚非常明显,主要分布在荔城街莲塘村和正果镇湖心岛景区。 习性型古树名木的树种主要为细叶榕、秋枫、木棉、水翁、朴树、大叶榕,数量分别为560株、71株、65株、58株、14株和10株,分别占总数的72.0%、9.1%、8.4%、7.5%、1.8%和1.3%。空间分布表现为在全区均匀分布,多分布在平缓的居民区,房前屋后、路边和河边居多,且在增城南部冲积平原地区分布较多(图1b)。 风水林型古树名木的树种主要为格木、红锥、荷木、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枫香、樟树、中华锥、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山蒲桃、五月茶、铁冬青(ilex rotunda)、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滇刺枣(ziziphus mauritiana),数量分别为54株、13株、20株、12株、8株、8株、8株、7株、7株、6株、4株、2株和1株,空间分布表现为随机分布在几个地方(图1c)。 偶然因素型古树名木的树种主要为山牡荆(vitex quinata)、桂木(artocarpus lingnanensis)、海红豆、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木姜子(litsea pungens)、白兰(michelia alba)、笔管榕(ficus superba)、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米锥(castanopsis carlesii)、木犀(osmanthus fragrans)、苹婆(sterculia nobilis)、破布木(cordia dichotoma)、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小叶胭脂(artocarpus styracifolius)、白花鱼藤(derris albo-rubra),数量分别为8株、4株、4株、4株、4株、3株、2株、2株、1株、1株、1株、1株、1株、1株、1株、1株、1株、1株、1株,数量均较少。空间分布表现为均匀分布(图1d)。 由表2可知,2020年的巡检结果显示增城区有衰弱古树83株,均为二级保护古树,占总数的4.12%,其中经济果木型、习性型、风水林型、偶然因素型的数量为别为24株、47株、8株、4株,发生率分别为2.29%、6.04%、5.33%和9.5%,习性型、风水林型、偶然因素型古树名木的衰弱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调查显示,主干中空、倒伏是增城区古树名木生长衰弱的主要原因。 经济果木型古树名木因有经济产出,受周边人为保护措施相对较多[8],衰弱发生率最低,但受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限制,不能开展修枝整形、嫁接等经营措施,导致成片分布的古树名木失去利用价值。习性型古树名木中细叶榕倒伏、折枝,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安全隐患较多,秋枫、朴树等病虫害较多,生长衰弱情况较多。偶然因素型古树名木面临的威胁较为普遍,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多,衰弱的发生率较高。 4 对策建议 4.1 完善古树名木分级分类系统 以古树名木年龄、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综合古树名木的科研、社会和生态等价值,以及植物生理习性、生态适应性和分布特点,建立符合地区实际的古树名木分级分类指标体系和标准,完善该地区古树名木分级分类系统,成立该地区专家组,为逐步开展古树名木的分级分类认定提供技术支撑,为保护和管理古树名木的政策条例、管护和复壮措施等的制定奠定基础。 4.2 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 在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下,顺应古树名木存活的自然规律,结合古树名木的保护价值,细化古树名木保护规定,提升保护的针对性,科学合理保护古树名木。对科研价值、意义和保护价值高的古树名木,建议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切实保护该类型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对偶然因素型的资源稀少的古树名木且衰弱发生率较高的,应加大生存环境的维持和保护,有必要的应通过人工繁育措施加以保护,开展种质资源保存和引种工作[5]; 对风水林型古树名木,具备地带性顶级群落特征的,应整体保护;对于一般的古树名木,尤其是一些经济果木型、习性型古树名木,数量较多,应在保障健康生存的前提下,适度经营利用,实现保护利用双赢的目标。同时,对应古树名木分级分类,要分级别将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责任下放,比如经济果木型的部分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应结合实际情况下放到县区,甚至是下放到镇街,比如增城区的乌榄、榕树、荔枝等。 4.3 细化管护及复壮措施 在古树名木分级分类的基础上,开展古树健康和危险度评估,分析不同树种、不同位置的古树名木健康情况和潜在危险度[6]。根据生存环境、生理学特性和气候特征,建立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管护体系,定期实施相应的管护措施及复壮措施。同时,扶持古树名木管护和复壮专业技术力量的发展,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强化部门管理的监督责任,开展定期巡查、监督和考核,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加大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 郭盛才,刘锡辉,陈富强,等.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j].林业调查规划,2019,44(05):176-180. [2] 柯欢,谭伯东,胡羡聪.佛山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j].广东园林,2020,42(02):60-63. [3] 李程,罗鹏,邓秀秀,等.古树名木生长状况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以浙江省古樟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1):86-93. [4] 陈秋菊,郭盛才,陈盼.广东省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布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9,44(05):172-175,180. [5] 邹嫦,康秀琴,罗开文.广西北海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7(03):128-132. [6] 朱志鹏,傅伟聪,陈梓茹,等.闽东城乡古树危险度评估及保护措施—以闽侯县为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5,33(04):364-370. [7] 易善军,姚晔,崔健,等.玉屏侗族自治县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分析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20(02):37-45. [8] 朱坤,代继平,庞婧,等.云南省芒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特征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20(01):22-29. [9] 谭莹,朱培,王柯.基于泰森多边形法的长兴县古树名木空间分布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2020,34(03):6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