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孙中山祖先由增城走向香山的考究

11-10-11 09:1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457| 评论: 0|原作者: 王晶明

摘要: 来到增城,乘船沿着“增江画廊”上溯,一幅幅自然生态美景扑面而来,使人目不暇洽。过了正果镇,继续前行,如诗如画般的湖心岛景区就在眼前。整个行程使人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世外桃源。就在这仙境般的湖心岛东侧增江 ...
来到增城,乘船沿着“增江画廊”上溯,一幅幅自然生态美景扑面而来,使人目不暇洽。过了正果镇,继续前行,如诗如画般的湖心岛景区就在眼前。整个行程使人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世外桃源。就在这仙境般的湖心岛东侧增江河畔,座落看一个个力人注目的小村落,这就是增城孙姓唯一聚居点——孙屋。

这个原本不足百人的小山村,近年村民已向城镇聚集,留下来的人已不多了,唯独从斑驳的残垣断壁里,似乎记录着它350多个春秋的年轮和逝去时光的沧桑。没人想象到这个最普通不过的客家人小村寨,却尘封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孙中山先祖是从这里走向香山的。她养在深闺人未识,就象一颗深藏的明珠,有待人们去认知、去挖掘、去把她擦亮。
   
笔者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关注和研究增城孙屋祖籍宗脉情况,查阅了许多有关资料,多次深入该村调研,在孙氏村民引领下,翻山越岭寻遍孙氏祖墓,从墓葬碑记中得到许多宝贵资料。2007年又陪同该村孙记云等7人前往紫金中坝考察,看到许多宝贵资料和听到许多世代口传,查阅了保留完好的光绪三年编撰的《孙氏族谱》,从许多文物、资料中进一步证实了孙中山先祖是由紫金到增城,再由增城到香山(今中山)的。同时,还和中坝孙爱雄、孙南灵、孙建明等共同探讨切磋,对紫金、增城及中山三地孙氏宗脉序列作了梳理,取得了一致认识。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孙中山先生先祖宗脉状况进行探讨研究,其中还有美国作家林百克曾直面采访了孙中山,写了一本《孙逸仙传》,书中也提到孙先生宗脉情况。著名史学家、中大教授罗香林经多年潜心研究,写出了《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于1942年12月在重庆初版,1945年12月和1947年2月又先后在上海再版。该书详细系统阐述了孙中山先祖于明代由福建河田迁居广东紫金,至十二世祖由紫金迁居增城县,后再由增城迁居香山。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当时国民党元老一致公认,也得到了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等的认同。《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成了海内外对该问题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主流观点。上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孙中山先祖是由东莞迁居的“东莞说”,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1993年6月1 1日台湾《中央日报》、1993年8月6日《广州日报》等海内外一些主流媒体也曾刊登署名文章,一再阐述了孙中山先祖由紫金---增城---香山的观点。
   
罗香林教授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详述:国父之家世源流,唐以前俱住河南陈留,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时黄巢变乱,其远祖誗公,因奉命领兵平乱之故,迁居江西宁都,历五代至宋,子孙渐多,散布赣闽等地。至明永乐年间,孙友松、孙友义兄弟由福建河田迁粤永安上约(即今紫金县中坝镇)开居。孙友松(一世祖)生四子,长敬忠、次惠忠、三劝忠、四荣忠。孙友义未娶无后。至十二世祖孙连昌于清康熙年间由紫金迁居增城,后再迁居香山(今中山)涌口门村。越二传殿朝公再迁翠享村,又五代至十八世祖孙德明即孙中山。
  
从史书中记载及口传,清初义士钟丁先(粤永安琴江都清溪约人),在紫金一带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广招义军屯兵凹下山,时桂王方都肇庆,称端京,改元永历,授丁先监军道,旋升参议,后升按察副使。中坝当时以孙、杨两族为大姓,丁先所集义兵多为当地青壮年。孙友松之十一代传人孙鼎标时年三十多岁,血气方刚,臂阔腰圆,身材魁梧,外号称孙大食,谓:日食斗米,力大如牛。他精通武术,率众加入义军,在上孙排和下孙排之间设馆练武,故后人称中坝孙屋排为公馆背村。

丁先得鼎标加盟如虎添翼,坊间传“文有丁先,武有鼎标”,所部与敌作战屡克清兵,成为当时广东一支颇有影响的反清劲旅。鼎标因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有日升三级之传说,故其练武之公馆又称为“连升馆”。从中坝《孙氏族谱》可见,当代男丁在传代一栏多记“未传”两字,据说这是因参加反清义军献身之故,其惨烈情形可见一斑。

鼎标之长子连桥随父作战,亦战死沙场,族谱也记“未传”。钟、孙率反清复明义军与清兵激战数载,终因综合实力对比悬殊,寡不敌众,主将孙鼎标亦战死沙场,又与明主桂王失去联系。钟丁先见大势已去,随即宣布解散义军,在蓝圹削发为僧,远离尘世,一场轰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就此落下帷幕。
   
据紫金县袁田孙氏(劝忠公后裔)《孙氏源流》所载,十世祖如标、如涣公移居增城县。虽未载明时间,据考应在清顺治年间,故增城孙屋开居至今应有350多年历史了。又据紫金中坝孙屋排孙氏(敬忠公后裔)《孙氏族谱》所载:十二世祖连昌公移居增城县,后移居香山县开居。从中可知紫金县孙氏曾有两个批次移居增城。罗香林教授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阐述:“其十二世祖连昌公于康熙年间由紫金县移居增城县,未几复迁香山涌口门村”。

从上述紫金孙氏两个批次迁居增城情况看,十世祖孙如标、孙如涣属自然迁徙,时间在顺治年间;十二世祖孙连昌是孙鼎标次子,因其父反清复明受到株连而逃难到增城,时间在康熙年间,一前一后。从辈分来说,连昌称如标、如涣为叔公,孙连昌当时只是个十来岁的少年,为逃避官军杀戮到叔公处避难也是情理中之事,后来随着年岁增长,情势又安稳后才由增城转迁香山。从增城孙氏墓葬中也没有发现孙连昌墓穴及其后裔,从一个侧面证明紫金族谱记载孙连昌到增城后迁居香山确是事实。 3367240960885542 -->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以广州市增城区赖际熙为首的客籍精英首倡成
  • 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光明小学教师单洁丽 用
  • 增城有段古:西罗乡成立了广州首个中国共产
  • 广州市增城区抗日游击武装:广东人民抗日游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