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简易历史和年谱
秦汉:荔枝最先名为“离支”,见于公元前二世纪后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公元前116年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攻破南越(亦作南粤),取岭南荔枝白株移植到陕西,建“扶荔宫”,连年移植不息,后因风土不适,终止移植,但荔枝果实源源进贡。
晋:晋人张勃的《吴录》记载,三世纪的时候岭南一带山区(尤其是南部山区)还有野荔枝分布,人们栽培的可能是就近移植的良种。
唐:唐代段公路著《北户录》记载,在唐代还出现了无核荔枝,显然当时的育种水平很高。《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唐代的时候,荔枝再次被当做贡品,被人尊崇。
宋:徽宗时,福建荔枝移植到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实际上不过是当年成熟一次而已。北宋初年郑熊《广中荔枝谱》著录荔枝品种二十二个;稍后有蔡襄著《荔枝谱》,叙述了荔枝的历史、产地、品种、运销、食性、养护、加工。公元1076年北宋张宗闵《增城荔枝谱》著录的荔枝品种有一百种。
元:陈大震于公元1034年元大德年间著《南海志》,记述了广东荔枝的部分品种,计有十六个;并表明增城荔枝生产在当时已占重要地位。
明:公元1579年徐勃著《荔枝谱》,亦录有闽省荔枝一百种,并叙述繁殖、栽培、加工利用等方法;此后共有三部《荔枝谱》杂录了荔枝故事及荔枝酒、烹馔,分述二十六个荔枝品种的特征,集录了种植荔枝的见闻。
清:约在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林嗣环著《荔枝话》,述及荔枝的品种、害虫、估产等;其后,陈鼎著《荔枝谱》,记述闽、蜀、粤、桂荔枝品种共四十三种。公元1826年吴应逵撰的《岭南荔枝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荔枝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