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丘(邱)氏宗亲源流简介

13-9-3 07:4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073| 评论: 0|来自: 邱晓青

摘要: 历史上中国是个宗族社会,聚族而居,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族的标志就是姓氏,理论上,同一姓氏的中国人都可追溯到共同的祖源,都有血缘关系,所谓“同姓三分亲”,这是西方世界所没有的独特现象。人口繁茂的现代人 ...



与裔权同一支派的发璋、发秀、曰水、曰彩等也是在这前后几十年间自长宁(新丰)迁派潭樟洞坑大围、荔城桐油窝、中新大岭吓等地开基;球玉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自惠东迁荔城明星开基。据去年底出版的《中华丘氏大宗谱广东增城分谱》显示,增城境内现有30个邱氏自然村,分布在荔城、派潭、小楼、中新、朱村石滩等六个镇街,总人口6058人。

增城邱氏先祖们秉承客家人勤劳勇敢,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谨守“耕读传家”的祖训宗规,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筚路蓝缕,开荒垦殖,建设家园。几百年来,增城邱氏英才辈出,如广州邱氏书室(即后来为康有为租用宣传维新变法的万木草堂)发起人、四大总理(主理筹建事宜)之一的邱联福(小楼长庆岭人,乾泰公曾孙)、清末举人邱尚英(派潭马村人,发璋公裔孙,派潭高陂头的水利工程即由其独资兴建。)等。

乾泰公到增城后,以打铁为生,手置千金,娶妻三房(实两房),生育七子,现有在籍后裔2000余人,可谓瓜瓞绵绵,继世恒昌。乾泰之父曰廷辂公,其墓地在博罗黄瓜坑的深山老林之中。笔者数年前参加祭祖的时候,曾仔细查看了上面的墓碑,并发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秘密。墓地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碑上大书“大明显祖济世廷辂邱公府君之墓”。这里头有什么文章呢?

首先,有清一代修建墓地,墓碑都是“皇清或大清某某之墓”这样的写法。除非你不承认满清皇朝政权,而且敢于冒着得罪朝廷的风险。其二,一位平常百姓,不可能起一个叫廷辂这样气派的名字,也不会用府君这样的尊称;其三,名字之前的“济世”二字,在古代叫谥号,对于有一定品级和贡献的官员,去世后,官方要赐给一个谥号,这叫“公谥”。如唐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得到谥号。

一般的文人学士则由其亲友、门生故吏或民间公论给予谥号,这是“私谥”。廷辂公的谥号显然属于后者,而且可能是出于对一位一方名医(古代儒医一体,不为名医,即为名相。)的褒扬和敬意,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乾泰及其弟弟在1703年远走他乡,来到增城的时候,是30岁左右,而这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59年。

也就是说廷辂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至少已经成年,甚或已经成就过一番事业。这很符合人们对于一位饱读诗书,志节高迈而满怀宗周之愤的明朝遗民的集体想象。这让笔者又联想到至此300年前的抗元义士丘文兴(同为福建上杭胜运里邱氏后代)。功业虽异,而精神气象亦可谓一脉相承矣。

到了当代,增城邱氏更有大批子弟通过读书、参军等途径参加工作,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专家学者,甚至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都有20多人考上大学、研究生,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有一大批邱氏族人在全国各地经商打拼,发家致富,成为颇有名望的企业家。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