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市派潭镇大埔村:两百年古村有四千年遗风 “打筹”游戏重现客家乡村

15-1-26 04:0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5038|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在今广东、福建一带,以“大埔”命名的地方有不少,位于增城北部派潭镇的大埔村,开基于清朝雍正年间,算起来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大埔村古风俨然,保留着开村时期所建的祠堂——秉辉温公祠,以及其后析出的多所温氏 ...


(游戏者用手中的“筹公”击向弹起的“筹子”)


“帝尧之世。击壤之歌”是后世歌颂太平盛世的著名典故,这里的“击壤”可不是拍打土壤,而是指一项以击打“壤”为玩法的古老投掷游戏。击壤相传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尧时代就有了,其后不断演变流传,一度风靡南北,成为中国传统的民间游戏。在岭南,有记载的击壤游戏,即为后来惠州、增城一带的“打筹”,世代相传,至今仍可在一些村楼见到。

打筹见于今广东惠州一带,流传至今。2007年,惠州将之申报为广东省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城大埔村的打筹,与惠州的应为一脉相承,玩法大致相同。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游戏,发展至今,形成了丰富的内容,有完备的规则及比赛形式,并且具有广泛的趣味性。

打筹多为集体性游戏,需要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游戏时,在一块平坦地面的一端,挖一个两三厘米深、四五厘米长的小坑,所用器械为一长一短两截木棒,长的叫“筹公”,短的叫“筹子”。玩时通常分两组,每组二至四人(也有两人对玩的)。分为两个程序。

第一程序是:先由一组人轮流用“筹公”将横架在小坑上的“筹子”斜打出去,另一组人在前面守候着,若“筹子”被接,持筹者被淘汰。轮到另一人;若“筹子”落在地面上,对方拾起,派一代表向横架在小坑上的“筹公”掷去,击中,持筹者被淘汰;若击不中,持筹者接着进去了第二程序;打筹(敲打“筹子”)。

第二道程序:打筹时,持筹者弯曲用“筹公”,将斜插于筹坑里的“筹子”敲击弹高,再用“筹公”将它向前撞击,击出去以多少丈多少尺累计距离,作为各组积分,以积分高为胜;左后胜方罚败方,其做法是:胜方派代表把筹子击多远,败方人员就收起一条腿,单腿向前跳跃多远。大埔村村民世代流传打筹游戏,如今,具有4000多年渊源的古老游戏又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再现民间乡村里。

“壤”是什么东西?据三国时邯郸淳的《艺经》所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也就是说,壤是一种前广后锐阔三四寸的木板,也即一种木质的游戏道具。在游戏时,将壤放于地上,敲击跳起,再以手用的木棒迎击。

关于击壤的产生,据考证大概与古代的狩猎活动有关。远古时代,人类用木棒打野兽,用石块等投掷,为了更加准确,平时便要联系。后来,有了弓箭,狩猎工具得到了改进,这种练习便演变成一种游戏。先秦时期,有一首无名氏所作的《击壤歌》,充分说明了击壤作为一种游戏的乐趣,西晋黄甫谧的《高士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帝时代,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一个年过80的老者独自在路上击壤为乐,见者不禁叹道:“大哉!帝之德也。”将之视为皇恩浩荡所至。然而老者毫不领情,以歌谣答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意思是说太阳出来起床劳作,太阳落山回家休息,打井有水喝,种地有粮吃,我自取其乐击壤,跟尧有什么关系呢?这首歌谣,就是就早提到击壤的《击壤歌》。有意思的是,《击壤歌》对“帝尧之世,击壤之歌”的歌功颂德说法,分明就是一个反讽。

到三国时期,击壤上升为一种运动,大为盛行。当时吴国的才子盛彦曾在《击壤赋》中说:“论众戏之为乐,独击壤之可娱。”说明及壤在众多活动中最被看重的,等同于今天的足球。其后的两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明清、民国,仍可见到相关的活动记载,但已逐渐演变为“抛媠”、“打拔”、“打瓦”等,以及岭南地区出现的“打筹”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击壤的变易。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