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探寻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历史文化:雅韵飘香人初识 春色潜入古村落

15-4-2 21:1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064| 评论: 0

摘要: 增城市新塘镇瓜岭,古名“瓜洲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约公元1460年),距今500多年。瓜岭无岭,实为水乡,旧是沙头人耕地。明成宗年间,大多种瓜于此,搭棚看瓜,逐渐定居成村。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
增城市新塘镇瓜岭,古名“瓜洲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约公元1460年),距今500多年。瓜岭无岭,实为水乡,旧是沙头人耕地。明成宗年间,大多种瓜于此,搭棚看瓜,逐渐定居成村。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这里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长在深闺人初识的世外桃源。2014年12月,瓜岭村被列入全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

走进瓜岭,品味瓜岭,是古老的历史培育了她,而古老的文化却成就了她。漫步古村幽巷,文化古迹举目可见,文化故事张耳可闻。形形色色的文化特色,厚厚重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瓜岭村独有而古老的文化特征。悠久的沧桑岁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许多;

这里有深厚的繁衍和淳朴的风俗文化,有悠久的华侨文化,有著名的教育文化,有明清和中西结合的建筑文化,名人文化、龙舟和故事文化、庙会文化、荔枝和土地文化……这些历史文化的杰作,无一不在无言地佐证着瓜岭古文明的兴盛,也在无言地向后人诉说着瓜岭村岁月的变迁和阅历。

繁衍和风俗文化

瓜洲好!乡族素淳和、历代村风勤俭朴;祖传家训有纲常,声誉见邻乡。瓜岭村,建于明朝成化初年,约公元1465年。建村始祖黄爱闲(九世祖),讳本,字舆立,是新塘下湖一带黄氏,南宋时入增(城)定居沙头村。黄念八第八代子孙黄闲乐之长子,原居沙头村埔公横巷。瓜岭先祖爱闲公,生平慕邵平之高风,优游泉石,不求闻达。

见村之东有陵焉颇饶林木之美,遂劈土诛茅。卜居其间。为使日后子孙繁衍,取其瓜瓞绵长之意,故将村取名曰“瓜洲”,后改为瓜岭。根据瓜岭1920年所修之族谱记载,瓜岭建村始祖黄爱闲公,生于明朝成化初年,卒于正德未年,配沈氏夫人,共生二子。长子罗峰(十世),黄罗峰共生五子(即十一世悦州、朝节、朝卿、近州、敬州)。

次子黄前墅(十世)。前墅公共生有二子(即十一世东澜和东源;此脉多出于海外谋生和定居)。经历代生息繁衍,目前村内人口仍不足一千,但海外侨胞已早超过两千人了。到目前计算,海外繁衍华侨已是第七、八代了。村中繁衍已是第廿七、廿八代的人了。

“信马登程出异乡,男儿随处立纲常。年心外境尤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侍奉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这是本村黄氏家族留传下来的黄氏认祖的文化密码诗。这是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正是:“江夏宗功源流远,千顷家声世泽长。”瓜岭村的民风勤俭淳朴,素与邻乡人为善,待人谦之礼让,代代相传。

教育文化

瓜洲好!教育早成风,民国元年曾校立;清初时代启童蒙,名气远扬中。瓜岭村由于是侨乡,华侨在海外受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早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就由华侨黄田惠、黄焕森、黄锡树、黄志和、黄吕谦等从海外募捐一万五千元回乡,在黄公四房祠堂里办起了增城县第一间初级民办小学。为了解决资金来源,并得乡人华侨黄松礼、黄同法等人提议:

“凡乡人在外埠获利回乡者,须每次捐五英磅作为村的教育基金,支持教育办学”。此举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响应。民国八年(1919年)由于村中惨遭外匪蹂躏,侨乡民财被洗劫一空,损失白银八万余元,被掳人质36人,以致人心煌煌不可终日。后幸得海外华侨鼎力支持捐助,重振乡梓,并于1934年购置广州东山三层校产一间,以出租之租金作办学校之固定收入。

此后增加教员和班级,学生多达80余人,校誉日隆、成绩显著,曾得增城县政府的嘉奖。民国26年(1937年)《瓜洲小学校刊》出版时,曾得到国民党政界要员立法院院长孙科(培元养正)、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泽被童蒙)、监察院院长于佑任(互为观摩)、教育部长王世杰(可励来兹)、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人(育蒙启秀)等人在校刊中鼓励教育办学的题词。

“瓜洲小学”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国内外的栋梁。国内如黄廉章,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化学硕士工程师,原广东省甘化研究所所长,曾为广东制糖业作出过单越的贡献;黄建华,郑州大学毕业、原湖北省输送变电站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黄建骞,五十年代上尉军衔,是原中国航空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天津航空销售代理公司总经理;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