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挂绿荔枝历史考述:官吏勒扰遭厄运 烽火不断剩半株 枯树新枝终长成

18-6-19 03:1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7130| 评论: 0|原作者: 赵飞 倪根金 章家恩

摘要: 荔枝是具有我国华南特色的美味水果, 也是热带珍贵果树之一。荔枝在世界其他地方栽培甚少, 且品质也较差, 只有我国才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 优良品种也甚多。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部的增城种植荔枝历史悠久, 一直是广 ...


(二) 官吏勒扰遭厄运

正是源于挂绿荔枝的声名鹊起, 且数量甚少, 一直为权贵所追逐。《广东新语》载:“好事者当未熟时, 先以兼金购之, 乃得”16。吴应逵《岭南荔枝谱》转崔弼《珍帚编诗注》谈及挂绿时, 有云:“官买者, 于二三月, 持百金散布于有荔之家, 俟六月中, 或收十斤, 收五斤, 不问前数也。”到了乾隆、嘉庆年间, 由于社会需求远大于供给, 以至于“挂绿以名著多赝”17。在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下, 与新兴香荔相仿, 挂绿荔枝不可避免地遭受厄运。

嘉庆、道光年间, 因权贵之勒扰, 百姓不堪重负而砍光挂绿荔枝。有关这段历史官方史志不见记载。只有清嘉庆庚午年 (1810) 崔弼《珍帚编诗集》和道光六年 (1826) 黄景治《定湖笔谈》有零星记述。《珍帚编诗集》中载:挂绿“增城大塾沙贝诸村所在多有。花时, 长吏使标志之。岁畏其扰, 斧之, 无遗类矣”1。《定湖笔谈》中一小文《新塘挂绿》则有精彩的描述, 称在权贵“孔方兄”的欺压下, 连树主都不得食挂绿荔枝。录全文如下:

“粤东荔枝, 种类甚多。断以增城新塘挂绿为最。实大色红紫, 绿一线绕膊若色丝。红绿分明可爱。土人畏差役之扰, 斩伐一空。余不得见者四十年矣。增城湛司铎称其故交刘某家, 仅存一株。种溷厕之测最深处。予喜曰, 熟时可分惠否?湛曰所获几何, 伊逢迎孔方兄唯恐不及。初时以一匣献, 孔方食而甘之。令每岁始实, 详记其数。无论大小勿隐。刘某唯唯听命, 伊终岁勤动, 一颗不敢入口。彼且不得食, 我得食乎?我不得食, 子又欲因我而得食乎?予为伧然者久之。”2

(三) 西园挂绿始名扬

到了晚清, 原产地新塘已经不见了挂绿荔枝的踪影。万幸的是, 尚存县城西郊西园寺一株。民国十年 (1921) 《增城县志》有载:“挂绿一种, 近以县城西门外西园一株为最名贵, 价值十余倍于其他”3。当时, 此株挂绿连同周边荔枝园属西园庵内财产。西园庵建寺时间不可考, 县志有“西园庵之前, 另有西庵, 旧志未载。岂同一庵, 后分为二?俟再查”的记述4。清嘉庆《增城县志》中记录有明代人林明兴所著《西园庵序》, 可见明代已有此庵。

挂绿虽仅剩一株, 然亦为官方所控制, 其价甚高。光绪年间举人、安徽人方澍《啖荔枝》中称:“增城挂绿世所奇, 禀精受气维震离。时方落实置监守, 达官乃为口腹私。一颗价值千铜钱, 同心之合五色丝。我正客粤况难得, 过此以往谁复知”5。民国三十二年 (1943) 《荔枝闲话》等文献称西园挂绿“为前清之贡品”, 甚至“每岁于初结果时, 将军府即遣兵一营前往监视。偶落下一果, 亦须上报”6。此类民国文献内容与方澍所言相似, 较为可信。

三、民国时期:不绝如缕

(一) 寺庙产业租农户

郭华秀先后在1918年和1922年考察西园挂绿。其文《增城挂绿荔枝》详实地记载了挂绿荔枝当时的生势与生存状况。据此文, 1918年挂绿“结果最多, 约廿余斤”。挂绿“树高十五英尺, 面积十五尺, 干周五尺, 头部叉分为二小干, 一干已枯, 再出新干, 枯干高四尺, 没年产果无定, 最多廿余斤”。“枝干灰黄色, 有青苔藓类。皮粗一干甚古, 枝略硬, 其枯干之新出者柔软, 枝多散布”。

挂绿“果生时有绿线一条, 圈绕该果, 熟则不见, 与他荔一般, 独其痕较深耳”。当时, 西园寺的荔枝园已被“批于黎兴, 年租数十元。其中有淮枝十四株, 正挂绿一株。另庵内又有一株, 此株乃由正挂绿驳出, 味有不及, 亦有百余年之久”。“庵外田间, 亦有驳挂绿一株, 乃出正者驳出, 其味甚劣。”树主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 将正挂绿“用渔网罩住阻雀鸟飞鼠之侵害, 四周又用竹篱围之以防盗采窃”。

且“挂绿树旁有一葵棚, 以藏守望。”正挂绿1918年价值“每枚一元正”。1922年6月10日, 郭华秀第二次考查西园挂绿, 则“见园中紊乱, 树上挂果甚少, 不过三四十枚耳。”缘空大师介绍道:“今年挂果较少, 因军队驻近, 多来此摘食。今未熟已采, 耕者劝之不恤, 且用枪头殴打。谁不畏之, 今耕者亦不敢到, 料无收成也”1。1922年第二期《农事月刊》也刊登了一则题为《荔枝受苦》的新闻, 称:“六月间果亦未熟。而一班无赖军人, 在此擅自乱摘, 园主劝之弗恤, 且以枪头相向, 又曰:汝食了十余年之久, 我未食过, 今日让我食一餐还晤得?”2当时, 广东战端将起, 增城驻有陈炯明之部队, 西园挂绿都不可避免地受骚扰。

曾任岭南农科大学校长的美籍园艺学家高鲁甫 (george weidman groff) 同郭华秀等人于1918年一起考察了挂绿荔枝, 并留下了迄今最早见的三张西园挂绿相片。1921年高鲁甫在美国和中国出版印刷了著作《荔枝和龙眼》。书中多次提及对西园挂绿的考察, 这也是增城挂绿第一次走出国门, 为国际社会所认知。选摘此书内容如下:

增城西门外, 有一小的园子和寺庙, 有一小片荔枝树, 共计15棵, 除一棵挂绿外, 其他14株为淮枝。挂绿荔枝得到了细心的保护。当时, 挂绿荔枝一斤卖24美元。这棵挂绿被两层栅栏和一个网围住。外围是粗壮高大的木制栅栏围住, 里边是支起了一些竹制的围栏, 竹制围栏架起了一张大网把树罩住。这些保护措施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小偷, 也是防止人们取其枝进行繁殖。这棵树产的果实据说有非凡的口感和香味。

与挂绿荔枝同一区域的其他荔枝树之果实品质却差很多。附近的中国人把这个缘由归结为这棵树周边的特殊土壤环境, 在其他地方无法复制, 哪怕是在数米之外。这棵树据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的生长是从其老树干上发出的新枝。挂绿果实的外形一侧被形容为“龙头”, 另一侧则为“凤尾”。在中华民国建立前, 挂绿荔枝要么作为贡品进奉于皇帝, 要么被官员占有。现如今, 许多所谓的挂绿荔枝作为奇珍展示销售, 但多数都是赝品。现在, 中国人不如以前重视这些稀有的珍品。

挂绿叶子深绿, 小、窄且很尖。上市时间在淮枝之后, 但在广州市场上非常罕见。民国之前, 大多数挂绿都被官员占有, 用作馈赠之目的。近日, 有朋友赠送给我一颗挂绿荔枝, 用小红盒装。朋友告诉他花费了1美元。我带给一个荔枝专家鉴定, 这位专家告诉说, 这颗挂绿不是从母树产的, 因为末端不是绿色, 没有绿线。挂绿荔枝果实大, 粗糙但没有凸起。皮薄, 软, 呈红色, 与糯米糍相似, 但核比较大, 甜中微带酸。果肉干且脆, 类似糯米糍。用纸巾包裹但纸巾不会湿。可以很好地保存。母树的果实因其医疗品质和非凡的口感与香气而闻名天下。3

关于挂绿荔枝民国初年的状况, 1903年出生于增城的广东著名财经专家秦庆钧所著《增城回忆录》有提及。1915年至1923年, 他在增城居住, 并时常去西园庵拜谒, 与庵内智禅和尚甚熟。据郭华秀1918年考察时西园挂绿已“批于黎兴”的说法, 秦庆钧诗作《咏西园挂绿荔枝》应是1915至1918年间的作品。“西园挂绿好荔枝, 红颗真珠绕绿丝。忙煞西园老和尚, 碧纱重叠密扶持。”

可见, 西园挂绿还是由寺庙打理, 尚未出租。诗中提及的老和尚便是智禅和尚。秦庆钧后来到访西园庵, 智禅和尚云:“今后老和尚不忙了”。荔枝结子时虽用网围绕, 无奈地方无赖不怕和尚, 当面还敢揭网摘食。无奈之下, 西园庵便批承于黎氏, 每年题签香油银一百两与西园庵供佛。无赖摄于“大姓”声威, 不敢再去偷摘4。

西园挂绿“本是孤种, 而且是独株, 在这样一切享受的获得, 又都以钱、势、力为标准的现社会里, 所以只有那极少数的军官名宦, 和豪奢的公子巨商, 能够得尝它的奇香异味”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西园挂绿之产量与价值, 多文献有记载。1926年《岭南之荔枝》称:“全省荔枝, 以挂绿为最珍贵, 母树仅得一株, 已半枯, ……年产五六十斤, 每颗取价一元左右。近各属有其支裔, 但甘香不如。”

2民国二十年 (1931) 《增城县合兰上都之农业》称西园挂绿“每年所产之果量不多, 多则二十余斤, 少则二三斤不等, 其价值极昂, 每果三四元, 此为普通人不易购食之物也, 查近来有热心农业专家, 向该庵之果主, 欲圈驳其一枝, 以为研究, 其价亦需四五元”3。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增城农业调查报告》则称西园挂绿“产量甚少, 且常隔一二年结果, 惟其价值殊昂。……祗供各处要人富商之特派员到买而已”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