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崇正总会的奠基者,增城杰出的客家文化社会活动家赖际熙

11-3-11 03:3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601| 评论: 0|原作者: 陈裕荣

摘要: 伍伟能同志是增城市新塘镇群星村人,1921年10月18日出生于东莞石龙镇外祖家。自小随父母旅居马来亚山打根埠,青年时回香港上环咸鱼栏打工谋生。那时马来亚和香港都是英国殖民地,又是华人聚居谋生的地方,伍伟能读书 ...
增城有个赖际熙,香港有个崇正总会。二者皆赫赫有名,但一般人多不知他们的关系。香港崇正总会,1921年10月由旅港客家人士创建的第一个客家社会团体。经历80多年的风雨,而今已经是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客家团体。由她倡导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到明年就要举行第22届了。
   
香港崇正总会现任第三十五届会长黎锦文(香港、英国、澳洲、新加坡执业律师,著名国际法律公证人,中国司法部委托公证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香港崇正总会会长兼理事长)2006年在八十五周年会庆《特刊·发刊词》中用最新文字阐述总会宗旨:
   
“崇正”,意为崇本正源,志在崇尚正义。香港崇正总会素事兴学育贤,救难赈灾,联系与扶掖各地客属团体,共谋客家人和谐幸福,并以御寇报国,振兴中华民族为会务核心。两岸分治后,为免兄弟阋墙,致遭外侮,遂致力民间交流,促进两岸三地和谐共处,冀能达致和平统一,以利国族福祉、以利世界大同。
   
2006年4月香港崇正总会由会长胡仙、黎锦文率团访问北京。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到访的香港崇正总会代表团。他赞扬具有八十五年历史的崇正总会,在海内外客家人心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客家人具有爱国爱乡的传统,在改革开放之后,崇正总会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统一大业、两岸良性互动,作了不少的贡献;崇正总会坚持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服务社会,支持内地的公益事业。他希望香港崇正总会今后对国家振兴和发展继续作出积极贡献,跟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一道为民族复兴共同努力。
   
八十五年来,香港崇正总会爱国爱港爱乡之真情与表现,深得各方肯定。在2006年秋会庆之际,海内外客属团体高层纷纷亲临祝贺,两岸三地政府首长贤达董建华、曾蔭权、高祀仁、陈云林、曾宪梓、马英九、吴伯雄等赐赠题词,亦琳琅满目。香港崇正总会能有今天,不能不令人追忆起创始会长赖际熙。赖际熙的名字跟崇正总会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
   
赖际熙(1865—1937年),字焕文,号荔坨,晚号圆智,原名韶祥,增城市增江街湖塘埔村人。其高祖赖君佐率本族20余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福建永安(今闽中永安市)汤湖村经紫金辗转来到增城,选址开基立业。赖际熙自幼发奋读书,学了三年后,本村老师说:际熙,我教不过你了,你要去找老师了。于是,他找到石炳熙(增城人,法学士)做老师,随后再赴广州求学,就读于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24岁中举,38岁考取进士(1903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钦点翰林,在京学习三年,授国史编修,再晋国史馆总修、总纂。

1912年,与几位清朝遗老徙居香港九龙。第二年(1913年)应聘做了香港大学中文总教习兼教授,创办中文系,创立学海书楼,珍藏古籍,开设国学讲座,专心从事中文教学与国学研究,著有《清史大臣传》,编有《赤溪县志》(民国九年)、《增城县志》(民国十年)。数年间,在旅港客籍社会中已享有崇高威望。1921年,香港崇正总会创会期间,被公推为临时会长,并连选连任第一、二、三、四、五届理事会的会长(日前有报道说他只任了第一、二、三届会长,不确),是香港崇正总会草创立足期主持会务整十年的杰出领袖,为总会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他是一位建树丰伟的学者型的杰出的客家文化社会活动家。
   
1995年版《增城县志》为赖际熙立传,很遗憾的是,对他参与创建香港崇正总会事迹与贡献,只字未提。赖际熙先生看重他在国史馆的工作和身份,所以很喜欢称自己为“史官”。今天看来,他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fs:page]在殖民地香港开创中文教育事业的学者、教授、教育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客家文化社会活动家,新兴客家学的奠基学者。跟现时一些颇为活跃然而既不大懂客家历史又不大懂客家文化的“客家文化社会活动家”不同,赖际熙先生,首先是一位著述甚丰的历史学家,一位立足史学关注现实的创新型学者。

时代的浪潮,把他推到了客家研究开拓者的位置上,他无愧于历史的嘱托,完成了《赤溪县志》、《崇正同人系谱》等编纂任务,为现代客家学夯下了几块硕大的极具份量的基石,也为香港第一个客属社团撑起了不朽的精神栋梁,他本人也不期然地成为香港崇正总会公认的永久的精神领袖。他为客家顺利发展而参与创建并领导香港崇正总会

香港的客家人
   
谁是最早到香港拓荒的客家人?恐怕没人说得清了。早期闯荡香港的客家人究竟有多少?也只能说个大概。从清康熙年间到香港开埠(约1670—1842年),为动迁阶段。清初因与郑成功对峙,顺治曾令北自江浙、南至两广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再迁五十里。至康熙八年(1670年)特许宝安复界,二十三年(1670年)明令全线复界,并发出招垦令,号召各地农民前往垦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迁海复界”。迁海之时,香港也曾经成为无人区。复界后,粤、闽、赣的客家人,始有成批迁入。正如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所描述的:
   
今日香港九龙新界等沿海地区居住的客家人士,其最先成批移入的,也是因清初迁海复界而引至的。盖这些地带,原为新安县属,正是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元年曾一次二次为满清政府所迫迁的。而其地域又东与惠州的沿海相连,所以在康熙二十三年尽复旧界而招致各地农民前往垦殖的时候,江西福建和广东惠潮等地的客家便很多经由惠州淡水而至沙鱼涌,盐田,大梅沙,西乡,南头,梅林,或更至沙头角,大埔澳,沙田,西贡,九龙城,官富场,筲箕湾,荃湾,元朗等地,从事垦辟的。
   
这时闽西汀州、粤东循梅二州溃散的抗清义士,亦纷纷徙往香港九龙沿海地区。到1840年,香港共有336个村落,其中客家村128个,约占三分之一。此后香港客家人口比例亦大致维持在这一水平。1841年1月20日,中英双方签订《穿鼻草约》,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英国海军于1841年1月26日在水坑口(即现时上环荷李活道公园一带)登陆升旗,香港正式成为英国属土。香港地瘠山多,水源缺乏,唯一的天然资产就是有群山作屏障的优良港口,这也是吸引英国人的主要原因。英国人留居香港,维多利亚港成为东亚贸易通道的要冲,不久更成为与中国进行转口贸易的枢纽。
1234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