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广府村落“客家情结”之棠村调研

11-3-13 16:5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5366| 评论: 0

摘要: 从增城市棠村的村情,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村落的本地与客家两大族群的互动情况虽各有不同,但它们却共同拥有一点:从清初“复界”以来,本地人对外来“占籍者”的接纳。他们并没有死死盯住族群差别不放,而是以开放的 ...
王氏在棠村的发展
  
宋、元、明是增江三角洲被全面开垦的时期,5王氏在棠村的发展期正在这个时段。村民们说“900年前(即北宋末年),棠村这里原有何、郭、唐等10个姓。我们来后,因为有钱、做官,势力大,把地都买过来了。应在早于天赐公的时候,10个姓就陆续迁走了。村里有座马牯桥,原来叫何步桥,是姓何的修的,早几十年还叫何步桥呢。”4王天赐,王氏在棠村的第五代传人,翰林院直学士,村里现在还有座“天赐祖祠堂”。

从嘉庆碑文和族谱的纪录看,村民对他们先祖“有钱、做官,势力大”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有关王泰的情况前文已谈及,不再赘述。王泰之子王颙在功名上没有留下什么纪录,但嘉庆碑文对王颙的五个儿子却有如下纪录:“颙娶叶氏,生五子。长俊,仕宋,嘉熙(南宋嘉熙1237-1240)间国子宣教;次杰,仕宋,端平(南宋端平1234-1236)中翰林侍讲;三傅,仕宋,始兴知县;四仪,仕宋,官至员外郎;五佐,弗仕。实为增之三世!于今子孙蕃衍。若讳佐者,领泰乡荐,为南平府尹。”           

这段话是说王泰五个子在南宋有四个为官,唯王佐没有做官,但他因享爷爷王泰的荫庇,也得一福建南平府府尹之功名。家有如此五子,可想当年在棠村、在增城是何等牛气!因此,碑文里赞叹道:“盛哉!王氏宗祠矣。”族谱载,次子王杰的儿子王一琴是翰林院直学士;上文说到的王天赐即王一琴之子,也是翰林院直学士。
  
对这一门三代翰林的情况,(宣统)《增城县志》“卷15·选举1”中,有王俊、王杰、王傅、王仪、王佐的得官纪录:王傅、王仪在理宗朝,王俊、王杰在度宗朝,他们的官职与碑文一致;王佐是在“明景泰朝”得“南平知县”。在他们之前还纪录了一个王铎:“宋高宗朝,王铎,棠村人,绍兴间举明经,官国子助教。”
  
棠村王氏子弟留在县志“选举”里的还有另外8人:明代洪武朝的王思谏、王泰忠,正靖朝的王一鹏,万历朝的王公魁、王道明,泰昌朝的王惟善,清代雍正朝的王绍祖,道光朝的王跃如。特别是雍正朝的王绍祖,任两浙钱青场盐大使,县志的“人物”里因他“好学”、“孝友”、“善抚幼侄”、与友“分甘苦”等为他立了传,他的两个儿子“亦有声于庠”。
  
虽然明、清间棠村王氏陆续有人登榜,但出的显赫之士不多,而东莞的王春之后在明、清之际兴盛起来,先后出了太守、县尹、大司徒、监承等,碑文这样总结:“王氏之仕宋,莫盛于增……;明者莫盛于莞……彼此先后,盖亦气之常!”这就是说增、莞两支王氏互为辉映,是宗族气数之自然。
  
凭借着王氏宗族的如此强势,王孔光先生等人说:“过去,做官的人到马牯桥必下马,不下马不敢过桥。湛若水过这里也得这样。”湛若水(1466-1560),增城沙贝村(今新塘)人。明嘉靖年间先后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吏部兵部三部尚书,是与王阳明齐名的理学家。“湛若水也要下马过桥”,不知事实是否如此,但王氏当年在增莞两地的“霸气”是不难想像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