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增城人断想:走出荔乡挂绿的传说

11-4-20 17:4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785| 评论: 0

摘要: 1200年前,在增城一个叫小楼的乡村里,一位挑水的村姑突然失了踪,只在井台边留下一双花鞋。这村姑后来就成了民间传说的何仙姑。成了仙的仙姑跟着七个风流倜傥的仙男吃喝玩乐,后来便一起飘洋过海去游埠。这是仙姑的 ...
起初是是缝制汽车座垫、帆蓬、修理汽车,然后是做汽配生意:零部件、机油、润滑油、蓄电池……滚雪球般的,人数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并且形成了产、供、销、服务一条龙。到八十年代末,腊布人经营的修配厂及汽配店遍布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的所有省份。他们之中,有父子兄弟同往的,有夫妻设店的,有朋友间合伙的,更有的是单枪匹马孤男寡女独自奋战的。这些年来,每天南来北往的列车和飞机,不知有多少来去匆匆的腊布人呢!要知道,在中国的地图上,不足140平方公里的土地,4万多人,恐怕连踪迹都找不到呢!
  
说腊布人是经济北伐军一点儿也不过分。他们取得了节节胜利,人民币无声无息地源源不绝地汇进了增城。使增城人第一次嗅到声息的是八十年代中期,一位腊布年青人在挂绿园酒家摆下了至今仍不多见的结婚豪宴,迎亲的小轿车从街头摆到街尾,炮仗则在铁杆上下绕了好几圈,然后虬龙般的在地上摆了几丈长……这气势曾令当时仍生活在寒酸中的增城街人既惊叹又眼热。

胜利归来的腊布人提着装满银纸的硬皮箱,他们没有回故乡去,而是看上了县城周围那一片片刚开发的土地。他们祖祖辈辈背着"农民"两上沉重而卑微的字眼,现在则要做一个真正的城市人。腊布人一掷数十万金,建起了幢幢新楼房,或是买下一个个套间,然后把乡下的老少搬了出来,扔下几代人生生息息的老屋,扔下了曾为洒过多少汗水的田地。
  
现在荔城镇城区版图扩大了好几倍,一条条新的街道,一幢幢新的高楼让旧城区相形见绌,那当中有许多是腊布人的物业。当然也有其它山镇的农民,他们也像腊布人一样,离乡别井在外省进行过艰苦的创业,如今成了这城市新的最富裕的阶层。这当中不少人受了腊布人的影响,走南闯北形成一股专做汽配生意的旋风,把增城的个体经济刮得风生水起,火红火绿。
  
诚然,当腊布人以及成了这个城市新居民的农民们,当他们走出了那块围绕生命的狭窄地域时,还不能说已经走出了小农经济的圈子。他们经营的手法,生产的方式,以及消费行为的心理,不少人仍蕴藏着农民式的急功近利和致富后的虚荣。因而,当实行全国性开放,缩小了省份之间的政策差距时,他们的生意就难做了;当各项经济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不正当的经营方式受到限制时,更是使一部分人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今天,汽配生意已不像早几年那么顺当了,在一片茫然的企盼中,农民式的成功者们该向何处去? 而且,随着中国"复关"的呼声,西风日渐,面对着强大的国外竞争者,凭着刚建立起来的商品意识,富甲一时的农民式的经营者们,能经受得起铺天盖地而来的大浪潮么?飘洋过海的仙姑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走出挂绿的传说,而是世界性的民族生存竞争,恐怕要像八仙过海那样,学会驾驭博大深沉的海洋商品意识!  
  
增城另一个与挂绿传说有关的地方是商业重镇新塘。500年前新塘人湛若水从朝中当官归来,路过福建凤亭时,携了几颗荔枝核种在家园里,这就是后人所传"怀核而归"的最普通最大众化的荔枝品种-尚书怀,简称怀枝。据有人推测,增城西园那棵名闻遐迩的挂绿荔枝就是从新塘湛尚书所种的荔枝驳枝而生,而变种的。
  
湛若水,人称甘泉先生,是明代中后期一位卓越的理学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官做得如此显赫,学术成就如此辉煌,即使已隔半年世纪,至今仍使新塘乃至增城的文化人脸上添几分光彩。湛若水喜欢理论革新,敢于破除先儒的墨守成规及当时以程、朱为代表的僵化理学系统,提倡气理合一、知行统一,"随处体认天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学术观点,湛若水还是个大教育家,他把他的钱大都花在教育事业上,乃至于前几年歹徒盗挖他的墓棺时,只得几件简单的陶制品。
  
得先人之风范,新塘从此添了几分书卷气。如今你走进商业旺盛的新塘,无论乡镇皆可感觉一种较浓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不是人为一时能造就的,如深圳珠海开发城市,虽经济发展而文化氛围稀薄,是由于缺乏文化历史的沉积。现今的岭南文化是由本土文化、中原文化,以及西洋文化构成。客家文化很大部分是中原文化,但增城的客家文化已被本土的文化所同化,变得很单薄,有一种无根的漂泊感觉。(所以腊布那些客家新一代经济北伐者们心理上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无根的漂泊意识)。

新塘的文化本土味很浓,因为文化之根扎得较深,当年湛甘泉所倡导的理学竟敢与垄断了中原文化的程朱理学思想进行抗争,可见其文化生命力之强。20世纪末的新塘已发展成增城的商业重镇,其商业气氛甚至比增城的心脏荔城更厚实。新塘人很少有腊布人那样的漂泊意识,他们是固守家园。因而新塘人的生存方式和商业经营方式也是一种以守为攻的程式,制造出一种浓厚的商业环境和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涌到新塘来购物,其中大宗的牛仔服装系列、家用电器、摩托车等源源不绝运送各地,兴旺时每天上万人,挤得新塘的旅馆都爆满了。新塘人一般来说不愿离开本土,有些人甚至给官做也不愿去。其潜意识其实就是根扎得太深的本土文化意识。
  
值得高兴的是新塘的外在文化形式也很活跃,他们的文化站、图书馆办得很出色,他们组织了文学社、音乐曲艺社、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成员自己凑经费,自己开展活动,官方的成分甚少。其活跃分子大多是平时忙得要命的从商者和企业家。有一位经营建筑材料的湛太唱粤曲唱出了名,有几位公司经理、制衣厂老板搞艺术摄影,其作品达到专业水平。在商品化如火如荼的新塘,竟涌出一大批对艺术追求如此执著的人,不能不令人慨叹和感动。
  
有些人对新塘人不以为然,认为新塘人太讲钱,人情淡薄。诚然,居住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客家人由于历史原因和生存环境,形成了讲究人情关系的处世方式,即使是荔城镇,由于其中过半的客家人,仍保留着颇浓的人情味。所以有人说增城副局级以上干部超过一半的都是某山区镇的人,恐怕与这人情味不无关系。其实人情不可无,也不可太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时间节奏也加快了。所以西方人发明了快餐店以及不近人情的吃饭aa制(各付各的钱),而我们很多人请客仍硬着头皮九茶一汤,十全十美。时间就是金钱,而许多无缘无故的应酬、人情交往则是浪费时间也浪费了金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