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防火管理,谱写生态保护“新篇章” 增城区以创建派潭镇全国乡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森林防灭火工作新机制,对标“五个示范”,制定试点方案,细化四大类16项60子项建设任务,形成18个制度类文件,为推动基层森林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管理探索新路径,全区森林火灾预防工作的一体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 增城区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增城区各镇街利用区林长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智能烟火识别、森林火险预警;推广使用森林“防火码”微信小程序,落实扫码进出山林;推广运用北斗终端“粤林监测”和“护林员”系统管理,实现护林巡查信息实时传输;配备无人机,实现“天上地下”无死角巡查;推行“网格化”管理,全年紧盯、高效活用“人防、技防、物防、心防”联防机制,构筑起坚固森林防火墙。 2022年以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森林火灾,实现全区森林火灾“零受害率”。高水准规划建设,厚植绿色发展“新底色”。蜿蜒整洁的步道、碧绿养眼的草坪、丰富有趣的健身器材……漫步增城街头,转角就能邂逅这样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这些公园如玉珠般散落装点了城市的“微空间”,实现了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增城区坚持分布均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公园体系,目前,全区建成综合公园4个、专类公园3个、社区公园12个、口袋公园185个,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生态模块5186个,生态宜居休闲共享空间逐步形成;建成生态景观林带395公里、绿道601公里、碧道162.8公里,基本形成贯通城乡、绿量充足、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此外,增城区持续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找准森林生态修复切入点,采取改造针叶林、提升低效林、抚育中幼林等多项举措,分类、分期、分批采取择伐、间伐与补植套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造,优化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定向培育为大径级森林,提升森林景观、木材储备和碳汇功能,十年来完成碳汇造林10.8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累计流转林地12.8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251.92万吨。精准提升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点景观区域内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建设色彩丰富、类型多样、四季有景的复层彩色森林,其中,大封门森林公园获评为首批“广东省林长绿美园”。 高质量发展林业,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 增城区在全国首创“产业林长”机制并全面推行,动员经营林地面积大于500亩或年产值高于500万元的承包户或企业主担任产业林长,将其技术、经验优势融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目前,全区共确立产业林长70名,涉及林地总面积约12.35万亩,产值约3.9亿元,示范带动作用强。七彩澳游世界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运营副总韩东正是产业林长其中的一员,他表示,产业林长最大的职责就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和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两者要进行有机的平衡。 据了解,七彩澳游项目为严守生态红线,保护森林资源,园内配套服务设施均由民房改建而来。项目依托森林资源和自然风光,开发了丛林小火车、丛林飞跃等项目,为园区带来人流量的同时,也为附近的村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让绿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钱袋子”,带动乡村振兴。增城区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新路径,发展以风景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产业。 目前,已建成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家、省级以上自然教育基地1家、省森林小镇4个,逐步形成大东坑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集群地,并依托森林海废弃矿坑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包袱”向“美丽资源”转化利用。2022年带动旅游人次935万,旅游收入111亿元。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增城区将高标准推进林长制实施运行,着力构建“多彩森林网、蓝绿湿地群、美丽经济带”三大绿美格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美广东“增城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