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增城、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大家一样可以去借鉴学习这种城乡等值理念。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需要统筹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既要强调“市民化”,让农民更好地安家落户,又要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不断强化乡镇(小城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并充分认识乡村的多元价值与功能作用,让城乡要素自然流动,公共资源实现合理配置。 在城乡等值的大前提下,增城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当中的战略路径有以下几点要关注。首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一流资源”向“一流产品”的价值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的是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土地、要素、资金怎么样去支撑、保障。 第一要让天下英才“心向往之”。(1)提供富有活力的生产空间。对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来讲,休闲康养、新质生产、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如何梳理统筹并进行扩能升级是关键。(2)打造诗意栖居的旅居空间。将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人居环境进行美学再造,要重构视觉秩序,激活地方的个性基因。 (3)生动刻画打动人心的“环‘南昆山-罗浮山’表情”。传统的岭南文化也好,山野文化也好,面向时尚和未来的文化也好,都需要去谋划成生动的表情。(4)为全龄段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产品。对于康养度假人群,要提供医疗和康养产品,关注银发经济,亲子客群、文化休闲,中青年的团建和健身以及青少年的研学。 第二要让土地资源“各得其所”。摸清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土地资源家底,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具,统筹用好各类平台和政策,让土地资源能够更好地切合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第三要让多方资金“各司其职”。统筹整合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产业投资基金、政策性金融资金等各类资金,结合重点发展领域和不同类型项目。第四要让地方特色“各美其美”。其核心在于传承环“南昆山-罗浮山”的历史文脉,并推动打造环“南昆山-罗浮山”产品体系,包括森林产品体系、小镇产品体系与乡村产品体系。 其次,强化“县镇村”一体谋划,实现“山水镇村”向“全域城乡融合”的价值转化。这要求大家的“百千万工程”高度对标浙江省千万工程,不断挖掘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空间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价值转化。第一是充分发挥乡镇链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作用。乡镇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既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纽带。 乡镇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环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原来大家的资源更多投到了乡村,去年“百千万工程”也是主要在典型镇展开,现在实际上要聚焦到县城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镇能做到连城带村,起到发动机、联结点和宜居地的作用。大家的乡镇做得好,可以成为地方幸福家园的承载地。 目前增城在典型镇建设上还存在短板,要把这一块进一步提升。第二是充分认识乡村的多元价值与功能作用。需要去重新认识其空间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乡村功能体现在乡村的“型”上,乡村价值则内化于乡村的“魂”中,两者由表及里、相辅相成,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主要内容,更是我国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体现。第三是有序分工协同,构筑县镇村协同发展格局。打造好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引领性的高端平台,突出“两山多门”的靓丽名片,做好生态+、文化+、康养+、科技+等多元化文章。 进一步,强化“全要素”统筹配置,实现“人地产钱”向“长效运营”的价值转化。在谋划项目的时候,要更多的要用全域、全要素理念作为切入点,要更加强调规划引领和策划作用,投入精力去把项目储备工作做好。同时,要探索融资方案的组合模式,使其更具针对性,让地区融资更加有底气,资金更能见到成效,实现长期的可持续运营。 3.提升引领区空间治理效能新路径 一要强化增城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中的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门户窗口定位。增城作为广深、东莞游客进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第一站,具有明显区位优势,更容易打造成重要的桥头堡和门户。派潭、正果等镇街已经是增城的特色名片,再加上增城南部、东部新区的中心打造,增城作为引领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综合门户的定位是完全成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