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何仙姑留给增城人的6大谜案考证

12-12-25 21:5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589| 评论: 0|原作者: 王一洲

摘要: 何仙姑是世传八仙之一,旧时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中都广有信众。除了西安八仙宫有其塑像供奉外,又在泰山王母池等处享有香火。自唐宋以来,有关她的事迹记载为数极多,仅次于八仙中的吕洞宾。然而,这一尊在八仙传说 ...


3.何处是何仙姑的故乡?

据宣统《增城县志》载:“何仙姑祠,在会仙观内,祠前有井,即仙姑化身处”。又载:“会仙观,在万寿寺右,即何仙姑故居”(按:祠前这个井,即何仙姑遗履处,她的家也就在此处,即今荔城镇万寿寺旁)。在清代以前,何仙姑祠香火鼎盛,有不少高官名士,在此著文赋诗。内容是颂扬何仙姑的神话,同时亦说何仙姑是县城人。现存的明嘉靖、清康照、乾隆、嘉庆、宣统等几部县志有关何仙姑的记载,除肯定其为县城人外,并无何仙姑另有故乡之说,这是非常明确的。

然而,近数十年来,纷传何仙姑故乡是县城以北约10公里处的小镇仙桂村。1991年评出的“新增城八景”,其中“小楼仙源”是以何仙姑的故乡在小楼有仙桂村遗址及何仙姑家庙为根据进行评定的④,新编《增城县志》亦有“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故乡在仙桂村⑤”的记载。这些说法毫无史实根据,既说何仙姑故乡在仙桂村,又说家庙在小楼村,显得逻辑混乱。

仙桂村人是讲客家话的,自康熙县志开始才有客家人迁入增城的记载,故仙桂村的出现,最早不过300余年。在1300年前唐朝出生的何仙姑,怎可能在1000年后认仙桂村为故乡?至于小楼村是讲本地话的,始建于明洪武3年(即公元1370年),它是从县城何屋分枝出去的⑥。何仙姑是县城人,她的家庙又怎会600多年后跑到小楼村去?

其所以会出现这些不合逻辑的说法,主要原因是经过抗日战争,原县城内的何仙姑祠已破烂不堪,所谓故居,仅存一井而已。那些崇拜何仙姑的信徒们缺少活动场所,转向现在保存较好的小楼何仙姑祠(或称家庙),以便进行活动,久而久之,便有人造出小楼是何仙姑故居的传言,以增加吸引力。至于说故乡在仙桂村,也许与村名有仙字有关,但并无任何遗迹可寻。

其实何仙姑祠,不止一处,不少何姓村庄,多附有类似建筑,如龙潭埔村的何仙姑祠规模也不小,不过比小楼村的略逊。改革开放后,这种宣传愈演愈烈,原因是当地有些部门为了经济利益,利用小楼是何仙姑故乡的说法,把小楼何仙姑祠作为旅游景点,增加一些建设,以吸引游人。(笔者按:新编《增城县志》关于小楼仙桂村是何仙姑故居的记载,本人当时参与县志总纂,未能及时察觉此说不确,在此向县志读者致歉!)

4.何仙姑是否为女诗人?

近来,把何仙姑称为女诗人的说法,甚嚣尘上。1988年编的《增城历代诗选》⑦,将何仙姑列为增城诗人之首。1996年出版的《增城风情》⑧,亦有《何仙姑也是位诗人》的文章。其所列的两首诗是:“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笑煞狂游勾漏令,更从何处觅丹砂”。“麻姑怪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去去沧洲弄明月,倒骑黄鹤听鸾萧”。

据编者说,这两诗来自《全唐诗外编》。其实,最早说何仙姑能作诗的,是明代孙蕡。他在《书何仙姑井亭记后》⑨一文中,就举列了这两首诗。《全唐诗外编》是1982年才出版的,不过是从孙蕡等处辗转抄录而来罢了。上述的诗是何仙姑所作的吗?从口气来看,连葛洪都已为她所取笑(勾漏令指葛洪),不像是少女所作。

第一首的题目是:“凤台云母”,但在孙蕡的《书何仙姑并亭后记》一文中,此诗题目则为:“炼药诗”。从诗的内容看,也是说有关炼药的事,古代一个少女,不可能在家中开炉炼药,因她父母要她嫁人,怎会让她干这种事?故炼药当是做了神仙之后的事,而神仙是虚构的,故这诗也当属虚构了。再说诗中的“凤台”,是指增城的凤凰台。

宣统《增城县志》载:“凤凰台,在城南,古名春冈,宋熙宁七年(1074),有凤凰见于春冈上,因名焉。”既是宋朝才有的事,一个唐朝女子,又怎可能早300多年便知道呢?可见这种伪造的诗,手法并不高明。宣统《增城县志》异史一则载:“唐人小说最多,止述其事,不传其诗,奚为至蕡(指孙蕡)而后传欤?细味诸绝,则皆后人所拟者尔”。

该县志编者按:“按此与众说殊,然颇为近理⑩”。这些评论显然认为孙蕡所引的诗,并非何仙姑所写,而是后人所拟的。虽然在封建迷信时代,不少人相信有神仙之事,但所有旧县志却从不把何仙姑作为诗人,岂料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有人竟将何仙姑列为增城诗人之首,岂不是笑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