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观点社论 查看内容

增城市农村社区转型问题研究

12-12-30 06:5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119| 评论: 0|原作者: 朱一中/隆少秋/臧俊梅

摘要: 对广州增城市农村社区的实地调研表明,在经济发展驱动,大城市中心城扩张,外来人口迁入以及政府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增城市农村社区的转型表现出经济社会结构混合化,居住形态社区化和管理模式社区化等特征 ...


2.走向社区化的管理模式

与传统的农村社区相比,新型的农村社区不仅规划建设整齐划一,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居住环境的改善,配套设施更加齐全,管理模式趋向社区化。如群星村统一规划建设的公寓式小区里,建有市场、学校、酒店等。大敦村兴建了中小学校、医院、敬老院、消防队、工商、税务、供电、银行等便民服务发展路径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混以打工、做小生意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收入约占全村总收入的55%左右。

3.集中化的居住形态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增城市农村社区的居住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住宅结构多层化,住宅布局集中化的特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增城市农宅区建设基本采用农村传统的自建方式,居住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落后。近几年来,无论是对于拆迁过程中的安置小区建设,还是原有村庄的住区改造或新建农宅,增城市逐步推行统一规划建设的模式。2001年,新塘镇长岗村4个自然村因为房地产开发项目需要进行异地安置,安置小区就采用了联排别墅的模式。

由于荔城中心城区的扩张,明星村和兴民村很快即将纳入新城区的发展范围,新的农民住宅区也计划采取独立住宅加联排别机构和网点。西南村在进行旧村整治过程中,制定了新村建设规划,对房屋统一进行外观装饰改造,并对道路通讯、水电环卫、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整治建设,新建农民小区管理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引进了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实施公共设施统一管理。整治后的西南村,环境清洁优美,服务设施完善,较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结合的和谐人居环境的理念,成为广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二)农村社区转型的动力机制

与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地区不同,大城市的辐射作用为增城市郊区农村社区转型注入了持久强大的动力,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人口迁移等方面,进入到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管理的制度化对规范农村社区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经济发展的驱动

大城市郊区的农村位处城市化发展的前沿地带,接受大城市的产业、资本或人口扩散,或利用大城市的完善的服务体系发展配套产业,或发展为大城市服务的产业,是大城市郊区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广州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旧城区的传统产业逐步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促进了新塘镇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快速步入城市经济发展形态,大量的农村社区随之步入了急速转型阶段。

利用位处广州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发展为广州中心城服务的配套产业,例如现代都市型农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也是促进增城农村社区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集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敦村牛仔服装业,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分工模式,则是依托大城市服务体系成功实现内生型经济成长的范例。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农民有离开土地转向多种行业就业,推动了农民社会角色的转变。

2.中心城市的外延扩张

中心城市的地域扩张对大城市郊区农村社区的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其用地扩张呈现两种形态,一是表现为圈层式的摊大饼蔓延,逐步蚕食周边的农业用地;二是跳跃式的侵入更远的农村地区,表现为飞地式扩张,并往往以居住社区开发、大型工业项目开发或新城建设为先导,随后带动地区的综合发展。

例如新塘镇长安村由于紧邻广州城区,交通便利,开发成了“碧桂园”大型综合配套居住社区,原址上的村落则进行了拆迁异地安置。位于荔城中心城郊区的明星村和兴民村,由于荔城城市发展向南扩张,也同样面临征地拆迁的变化。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产业外溢效应和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已成为促进增城农村社区转型的强大动因。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