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增城工业的发展主要靠国营和乡镇集体企业,生产规模小且技术含量低。1993年全县工业企业4513户、从业人员86721人,平均每户只有19人;企业年产值59.3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574元/人。从1994年始,加强引进外资工作,并对原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对经济效益较差或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 2000年以后,在南部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骨干项目,主要的有生产规模12万辆的广州本田汽车二厂、生产规模100万辆的五羊本田摩托车新工厂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牛仔休闲服装业等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至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为2269户(比1993年减少2244户)、从业人员177056人(比1993年增加90335人),平均每户增至78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新塘镇的牛仔服装产业,全镇年产服装3亿件,产值100亿元以上,占全国同类服装出口量30%以上,被评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至2005年,全市工业年总产值542.53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38.5%,比2000年提高29.35个百分点。 市场日益繁荣,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城撤县设市后,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在国营和供销社逐步退出市场的同时,鼓励、扶助私营和个体增设经营服务网点,引入现代化超级市场经营模式,增建一批综合市场和家用电器、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粮食、钢材等专业市场,配套完善交通、通信设施,商品流通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 至2005年,全市有各类市场从1993年的24个增至90个;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8亿元,比2000年增长40.50亿元,比1994年增长61.29亿元。交通运输、房地产、通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1994~2005年共362.27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销售30万平方米。2000年以后,新开发和扩建一批旅游景区,旅游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开发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非公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二十世纪50年代始,民营经济一直受到限制,也没有引进外资,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国有和集体经济。80年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4年以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引进外资工作,使非公经济不断壮大,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额1994~2005年累计为24.98亿美元。2005年,非公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外商经济)工业总产值达485.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9.54%,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增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0.91亿元,比1994年增长185.34亿元,年均增长19.81%;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21341元,比1994年增长13855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212元,比1994年增长2495元。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人均住房面积城镇为21.42平方米,农村为24.95平方米;高档家具用品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液化煤气炉等除在城镇居民中普及外,农村亦已逐步普及。居民享有的公共福利和养老、医疗、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完善,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后已逐步提升。 四 增城撤县设市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创业与人居环境保持良好。特别是2000年以后,明确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的目标,重新修编城乡建设规划,根据各功能分区的特点,重点推进“两城”、“三中心”(即市中心荔城、经济重镇新塘两个城区,南部的石滩、中部的中新、北部的派潭三个中心镇)的建设。 以修路、治山、蓄水、造景、添绿为重点,抓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修建或扩建了增城大道、府前路、107国道新塘段、新塘大道等城市大道,拉开城区骨架,扩大城区面积,相继建成增城广场、挂绿广场、体育广场、增城公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同时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 仅2005年,就新增高速公路和快速公路57.02公里、上等级公路53.34公里,完成西福河大桥等28座农村公路桥梁改造工程;在农村新建一批汽车客运站场;在市区中心及新塘开通公共汽车;新建扩建110千伏以上变电站7座;投资1.5亿元建设荔城至镇龙输水管道工程;投资1.75亿元建设初溪水利枢纽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