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中有两位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教育界大师”。以“上善若水,泽民甘泉”为名号的湛若水,他虽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但一生热心教育,素衣约食捐资创办书院50所,门下弟子4000余。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寿示人,95岁临终前仍在讲学,可为华夏史册上罕见的教育“痴翁”。还有一位国学教育的忠诚传承者和积极的弘扬者,他就是清朝光绪进士、翰林编修赖际熙,他一生专心从事中文教学和国学传播与研究,创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和学海书楼,名扬香港及南洋多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如今的“道德教化、全民修身”就是要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注重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道德化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注重实践育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知行合一。 以恩报怨,宽厚待人的仁爱精神 宋代广东进士第一人古成之践行“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为增城历史文化记载了光辉一页。宋太宗雍熙元年,古成之上京应试,本为第二名,后因被同考的学子暗投哑药,不能应对上殿唱名,错过功名。三年后再度应试高中进士,虽然已知下药者,但他内心毫无怨恨,反而为知错改过的学子作掩护。 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学习古成之等先贤大德的胸怀,坚定不移地行忠恕之道,化解一切怨恨,像弥勒佛那样“开口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容容天下难容之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们的仁爱精神,强调人际关系,提倡团结互助,宽以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重友情、“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善良热诚、将心比心的精神境界。中华道教名人何仙姑,之所以被神化为八仙之唯一女仙,也正是她善良、智慧,富有爱心。她爬山涉水,不畏艰辛,采药为百姓治病,为后人广泛传颂。总之,重和谐,讲友爱,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的民族传统,一直保留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也是现代人值得继承的优秀本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刻苦精神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是刚健、刚然之气;自强不息是积极向上,永不停止,刚键有力。自强不息的思想,集中地反映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和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吃苦耐劳精神,正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明朝名贤、抗倭名将胡庭兰之所以成为增城家喻户晓、深受百姓爱戴的历史文化名人,来自他勤奋读书、刻苦修炼。好读诗书从不知倦,爱书如命笔耕不辍。他许愿发誓:“今科不中,跳落西山潭”,可见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信心和勇气。他平倭平滇,战功赫赫,“万里奇功”至高无上的荣誉来自他“智、仁、勇”之天下达德。 今天,我们要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的大智大勇、无所畏惧,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创造增城新辉煌。增城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既是增城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增城珍贵的精神财富,她犹如一个宝藏,需要予以认真发掘,让她与时代珠连璧合,在现代增城人身上放射耀眼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