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4年增城区组织技能培训6539人,其中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人数占近半数。近年来,按照增城区南中北的产业布局实际,社区教育在南部主要鼓励开展服装纫工、摩托车维修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焊工等技术工种培训。中部地区则主要开展中式面点师、家政服务员、美容师、保育员等工种培训。北部地区则开展花卉工、果树工、蔬菜工、客房服务员等工种培训工作。 经过培训,大部分参加培训的人员实现了就业,尤其是美容师、保育员、家政服务员等工种,经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另外,为重点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城区2013年还启动实施了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工程,计划用8年时间组织增城区初中文化水平青年农民完成成人高中文化和综合素质教育。第一届培训班共设18个教学班,开设文化课、职业技能课、农业技术培训和综合知识课四门课程。第一届982名学员2014年7月完成了文化知识面授课程,并通过了文化知识考试。 其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有756人(包括创业培训138人、计算机操作员366人、中式面点师41人、中式烹调师41人、维修电工108人、叉车司机24人、美容师38人),最终技能鉴定合格有642人。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有250人,全部领取了农业技术证书。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和2014年的社会实践,首期培训班中共有917人达到毕业要求,领取了国家认可的成年高中毕业证书。第二期培训班目前正在开展中,已招收学员779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徐桂添用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培训意义的理解。 增城要繁荣离不开社区教育 开展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班,是增城区近年来推进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从2012年至今年6月,该区在社区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累计达1.1亿元,通过开展包括中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在内的城乡劳动力相关培训工作,全区已累计培育电工、焊工、美容师等各类技工2.3万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这种社会的特点就是一个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各个领域,知识已成为一种基本资源。人们在正规的教育之外,仍有继续教育的需求,而社区正是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增城推行社区教育的实践证明,这一教育模式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首先,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技能。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人力资本也在加速贬值,例如新塘镇就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情况,这些劳动力只能从事低级的生产。为应对这个问题,新塘镇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工作,让这些人从没有技能到有技能,从有技能到拥有更高技能,从而到各类企业实现就业。 其次,社区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随着生育高峰的到来,近几年增城的待业青年也在增加,这不光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社会的稳定。在经济急速发展、社会矛盾时有发生的情况下,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场”功能,把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可以为政府减轻就业等社会压力。 再次,社区教育是平衡城乡教育的需要。增城城区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却相对贫乏,社区教育正好打破了这种不平衡。在中南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区,部分镇街还通过增加办学点的方式满足市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在新塘镇,该镇的成人技术学院已在需求较多的村、社区开设了多个办学点。这种教育需求己明显带有全民参与的性质,让教育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总之,一个繁荣的增城,离不开健全的社区教育体系;一个建立起多元社区教育体系的增城,前景一定无限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