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7月10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联合召开“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以来,增城区紧紧围绕“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管理目标,从完善管理体系、统筹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宣传等方面,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各项工作。2014年,增城区生活垃圾量从2013年的45.92万吨降至44.31万吨,生活垃圾减量3.5%。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垃圾分类对接后回收总量10.04万吨,回收率达6.5%。 3载砥砺前行,从体系空白到搭建起基本架构,增城区的垃圾分类成效初显。2012年7月,广州市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时至今日,不少人仍对生活垃圾分类感觉陌生,甚至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件令他们感觉遥远的事情。然而,增城区也正面临“垃圾围城”的威胁。据统计,2014年,增城区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227吨,全年生活垃圾产量约44.31万吨,每年用于垃圾处理的费用达2亿元人民币。 目前,增城区的荔城街棠厦垃圾填埋场和新塘镇陈家林垃圾填埋场已饱和,每日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正不断往上空叠加,挤占仅有的空间。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危机的有效方式之一。增城区地域广阔,农村较多,南中北区域发展形态差异较大。自2012年来,增城区综合考虑城乡差异和影响垃圾源头减量的重要因素,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前端垃圾分类工作。 部分试点社区成功推广,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根据广州市关于推广社区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统一部署,增城区于2014年选定百花社区雅居乐等19个社区开展试点先行推广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并通过将分类设施建设作为楼盘工程必备的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将垃圾分类作为社区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对社区垃圾分类进行验收等措施,倒逼各大型楼盘、各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荔城街金竹家园便是其中一个试点社区。据悉,金竹家园总户数606户,现有580多户居民入住。从2014年5月起,小区保洁员不再上楼收垃圾,改为每天上午6时至9时,下午17时30分至20时30分,在小区内实行定点投放。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居民按“干”、“湿”(主要为厨余垃圾)两类分开,定时分类投放到设置在各栋居民楼公共区域的分类垃圾桶内。 然而,小区虽然不大,居民文化素养也较高,但刚开始推广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时也十分困难。“以往每个楼层都设有垃圾桶,楼层垃圾桶撤销后,小区居民一时间难以适应,尤其是老人家比较难接受。”金竹家园小区物业管理经理李苏说,通过政府、居委、物业的入户宣传,大约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居民基本形成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习惯。 “若居民分类错了,小区保洁员马上分类出来。分类后,我们按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两大类,分别运送至垃圾中转站。”金竹家园居民李小姐说现在已习惯把家里的生活垃圾分为干、湿两类,能卖拿去卖,有害的垃圾,如光管、电池等,将投放至小区东大门内的有害垃圾收集桶内。 她说,小区实行定时定点投放1年多以来,自己包括家人也慢慢形成习惯。小区环境也更加整洁了。“以往垃圾放楼道,影响环境卫生。尤其到了夏季,垃圾隔了一宿就发臭,凉风一吹,整间房子都是垃圾的味道,大门也不敢打开。”李小姐说。“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运后,不仅楼层环境、小区环境干净了,同时也大大减少小区保洁人员的工作量。”李苏说。 垃圾分类在试点村镇成功推开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2012年起,增城区选定派潭镇作为农村垃圾分类示范镇,通过村社干部带头,广泛开展入户宣传、到一线“站桶”指导、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与村民签订承诺书、派发分类桶等措施,逐步实现了村民由“被动分类”到“主动分类”的转变。 “干湿分开放,‘有用’放一旁。”亚口冚村是派潭镇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村之一。从2012年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中大多数村民已经慢慢习惯了垃圾分类。由于农村家庭保留着对可回收垃圾自行留放变卖的习惯,因此,派潭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试点按“干、湿、有害”三类进行分类,并投放到垃圾收集点密闭式铁桶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