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增城概述 查看内容
新闻热点 增城概述 政务文宣 人物事迹 文学作品 吃喝玩乐 风土人情 千奇百怪 历史文化 观点社论 便民服务 商务情报

增城区因地制宜推行前端垃圾分类工作 部分试点成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15-7-7 16:3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188|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自2012年7月10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联合召开“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以来,增城区紧紧围绕“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管理目标,从完善管理体系、统筹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宣传 ...


“这是我自己分类的,干湿分开放,平时也是这样分的。”在亚口冚村江西坳巷,张阿姨对自家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在放置湿垃圾的桶里,记者看到有剩余的食物、树叶等,干垃圾桶则放置了纸屑、烟盒等,而一些可回收的胶樽、塑料瓶,张阿姨就放置在屋旁一角落中。在亚口冚村经营食杂店的老板赖锦泉屋外同样放置了一个“干”垃圾桶,而“湿”垃圾桶则放置在厨房中。

对于可回收废弃物,则用一个大袋子装起来。正如张阿姨、赖锦泉那样,亚口冚村多数村民的家门前均放置了“干”、“湿”两个垃圾桶,村中在一定范围内设置了多个“干”、“湿”垃圾分类收集点。记者走近一个垃圾分类收集点细看,只见两个“干”垃圾桶里除了一些纸屑外,还有废弃的衣物,不见湿垃圾混杂在里面。

同时,该镇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110吨的派潭镇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中心,对有机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使湿垃圾制作成有机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并建立分拣储存分类中心,实现派潭镇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有机易腐垃圾就地处理不出镇,为增城区农村垃圾收运方式改革树立标杆。在派潭镇垃圾循环利用中心,“干”垃圾与“湿”垃圾经过二次分拣后,分别运输至有机垃圾处理车间与垃圾转运压缩间。

经分拣后无回收价值的“干”垃圾随之被倒入压缩箱内压缩。在厨余垃圾处理车间,环卫工人用耙子将厨余垃圾推向传送带,经过粉碎、脱水、发酵、除臭等程序后,粉末状的粉料从出料口排出。据悉,派潭镇以往每天产生的垃圾是60吨,经过分类与垃圾循环中心的处理后,垃圾减至40吨,其中,36吨是生活垃圾,4吨是餐厨垃圾。

“一个压缩箱压满生活垃圾后重约14吨,相当于以往8辆垃圾车收集的总和。餐厨垃圾经过有机车间处理后,无臭无味,可作绿化肥料使用。”派潭市政所工作人员潘文清说。截至目前,派潭镇已为农村配发干、湿垃圾桶4万个,建设密闭型垃圾分类收集点586个,建成日处理量100吨的生活垃圾压缩站1座。“源头分类,桶装收集,定时清运,分类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管理模式有效试运行。

针对南中北区域差异,分类创新推广


增城区针对南中北的差异,在中心城区,以荔城街为示范,带动增江街、朱村街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在北部地区,以派潭镇为示范,结合北部山区特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对餐厨垃圾就地“消化”,该模式已在小楼镇、正果镇大力推广。在南部地区,考虑到其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等与北部不相同,垃圾成分也不一样,南部选择仙村镇作示范。在现有垃圾分类做法基础上,结合热力电厂落户,仙村镇对其他垃圾进一步细分出可焚烧垃圾一类,采取直收直运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并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举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等措施广泛推广,为增城区南部的新塘镇、石滩镇、永宁街等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扩宽多种宣传渠道,普及分类知识


据统计,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增城区各镇街每月至少自行组织学习活动一次,积极入户宣传。2013年至今共开展“全民行动日”等宣传活动113场,派发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资料14万份和指引手册39万份,派发分类垃圾桶5330个;利用社区和楼宇的led户外滚动屏,每天14小时滚动播放发布和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创建环境友好型家庭34690个;开展了中小学生垃圾分类征文比赛。

通过各种户外宣传、与媒体合作宣传和聘请专门公司开展网络宣传的同时,增城区宣教队伍积极与团委、妇联、学校、居委等单位共同开展垃圾分类“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组织讲座、专题学习交流会28场,以实际行动夯实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群众基础。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