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三年来,增城区除注重提高群众对垃圾处理的知晓率和操作能力外,还鼓励机关团体、学校、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前端分类工作当中,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形成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合力。 生活垃圾分类机团示范单位,实现垃圾源头减量50% 除了居民社区、农村地区试点推广生活垃圾分类,2014年5月,增城区30家机团单位作为第一批示范单位,同步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创建工作。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牵头单位,增城区城乡建设局自实行机团垃圾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局饭堂平均垃圾量由55.7kg/天减少到27.3kg/天,减量达51%。 记者2015年7月上旬在增城区城乡建设局机关饭堂墙上悬挂的平均每天就餐情况记录表看到,饭堂所产生的餐厨垃圾包括餐厨废水、废弃食材、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等,其中餐厨废水占餐厨垃圾总量近50%。“餐厨废水占了厨余垃圾的大多数比重,因此,餐厨垃圾桶安装有过滤废水的装置,以分离餐厨垃圾中的废水。” 增城区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说,为确保员工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刚推行垃圾分类时,我局设置了垃圾分类督导岗。当值督导员在就餐时间在分类垃圾桶旁进行“站桶”督导,对不按照垃圾分类要求投放的人员加以劝导和教育,对分类不准确的人员加以指导。经过半年的时间,随着员工垃圾分类习惯的逐渐形成,督导岗也随之撤销。 同样,在荔城街街道办,通过创建垃圾分类机团示范单位,实现生活垃圾减量40%。“自2014年6月正式推行垃圾分类以来,街道办的每个办公室就多了一个垃圾桶。员工按‘干’、‘湿’两类分类投放垃圾,而可回收的纸张和塑料瓶等,则用密封的塑料箱收集起来。”荔城街环卫办主任李燕雄说,街道办垃圾分类的推广,使每个职工对垃圾分类有了认识,并自觉参与其中。 同时,分类推广工作也带动了其家庭、所在的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刚推行时,职工习惯地将垃圾混放在一起,认为一些可回收物就是垃圾,但推行垃圾分类后,他们自觉地把可回收垃圾收纳起来,认为是可回收垃圾是干净的资源。现在部分职工反映,在家也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虽然每个职工未必已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但职工们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已达100%。” “垃圾分类”编入校本课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广生活垃圾分类首先应引导全体市民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学校便是倡导“绿色环保”、“变废为宝”观念的主阵地之一。为此,增城区大力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培育引导中小学生提高节能环保、废弃物处置利用意识,通过实施试点带动的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娃娃抓起”。 目前,广州市已有255所学校创建为区级垃圾分类示范基地,通过率为96.2%,其中29所为广州市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基地,226所广州市区级垃圾分类示范基地。其中,增江第二小学将该项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整合,在全市率先自编生活垃圾分类教材,同时开展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实操进一步明确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义以及具体分类方法。 “我们把生活垃圾分类环保教育列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我的人生我做主》,系统地学习环保,推行环保。同时,围绕上述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开展了如“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筹集资金护身边环境”系列活动。学生们通过每天两次“变废为宝”的废品回收,筹集活动资金,利用活动资金进行各种种植探究护绿活动。在“我为校园添新绿”、“我为校园护小花”“生活垃圾分类活动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活动进家庭”等活动中,学生们自行策划、筹集资金,担当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员、推广员,示范员。”增江街第二小学副校长何丽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