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龙兄虎弟:增城抗日作家徐辛雷是这样炼成的!

10-11-10 05:1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805| 评论: 0

摘要: 徐辛雷是增城市抗日时期革命宣传的旗帜!其作品影响增城40年代到70年代的一批增城人。本文根据增城抗日作家徐辛雷的亲弟弟徐亮,详细回忆其兄长是如何成长为增城好儿女的历练过程.侧面使增城市人民加深了解"落后就容 ...
       徐辛雷是增城市抗日时期革命宣传的旗帜!其作品影响增城40年代到70年代的一批增城人。本文根据增城抗日作家徐辛雷的亲弟弟徐亮,详细回忆其兄长是如何成长为增城好儿女的历练过程.侧面使增城市人民加深了解"落后就容易挨打"的事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记增城抗日时期,那群为了增城今日繁荣安定作出牺牲的抗日革命前辈。同时铭记只有增城市安定团结才有更大的发展。
 


       徐辛雷是我的兄长。我们兄弟只有二人,他曾引导我奔赴延安。1987年1月21日他不幸逝世了,终年七十二岁。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协理事。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万古长青》,短篇小说集《长江上的战斗》,中篇小说《水上漂》等。 有些对徐辛雷作品有兴趣的朋友问我,徐辛雷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又怎样开始职业创作生涯的?

      徐辛雷卧病数年,在病重期间,他斜倚床上,凝视着窗外,正当春回大地,柳绿桃红,生意盎然,他回想起青年时代,回想起阔别多年的东江、延河、滹沱河和淮河之滨,在那里他度过了青春年华,往事历历。他曾经苦闷、追求、探索、走过漫长的道路,投入革命熔炉,在战火纷飞中、屠刀的隙缝中,经受艰苦卓绝的严峻考验。他自己曾多次说过:“这事说它不平凡吧,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事。说它平凡吧,从我们这些人的年龄、经历、家庭出身来说,能不畏艰险,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摸到革命圣地,那也是不平凡吧!”

       1936年,徐辛雷在增城简易师范毕业前后,他在增城唯一的报刊《增声》上陆续发表了他的一些小品、散文《曲水流杯记》、《两条小鱼》。这时他完全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青年,写出的东西也只是从爱好文学出发。后来,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社会问题上,开始思考祖国的前途。接着,他发表了《临刑的叫喊》、《这一窝子》。还有较有代表性的是短篇小说《阿水之死》,描述一个勤劳、正直的农民受到地主豪绅的盘剥,贪官的陷害,走投无路,叫天不应,叫地不闻,对社会黑暗,人间不平极度的悲愤,最后寻绝路。徐辛雷为什么会把这个主题作为小说的内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得要从他的出身环境与社会接触说起。

       1915年12月29日,徐辛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贫穷、黑暗又是军阀混战不息的年月中渡过的。昆虫、泥沙就是他的玩具,没有人教他认识一个字,更不知唱歌跳舞为何物,能跟着堂姐去放牛,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徐辛雷十一岁那年,父母为了逃避兵乱、匪乱,举家迁到县城。为了节省房租,住在一间快倒塌的“徐氏书馆”里,后来他称这地方为“斜壁斋”。这时,他才开始读书。他的祖祖辈辈是农民,父亲是文盲,但对徐辛雷管教很严,要他安份守己,不要惹事生非。要省吃俭用,掉一粒饭在饭桌上都要他捡起来,还要他用功读书。他在小学里,勤奋好学,不管星期天或节假日都是手不释卷。在校里,年年都是第一、二名的免费生(学校规定各班每学期考试总成绩第一、二名的免收学费,第三、四名的,免收半费)。在小学六年级时,全县首次举行小学学科比赛中,徐辛雷夺得了总成绩冠军奖,奖品有银盾、银杯、银瓶,摆了半桌子。这些奖品,同学、乡亲、邻里从来都没有看见过的,都用惊奇而又羡慕的眼光,问这问那,而徐辛雷笑着回答,从来没有自满,更没有丝毫炫耀自己。

      毕竟,在小城镇比乡村见识多了一些,徐辛雷亲眼看见贫苦农民入城寻工做而流落街头,饿死路旁;乡亲被豪绅诬告,被倒吊丧命。在街上,他看到长列成排的雇农、贫农,在烈日下,手持系着一条粗麻绳的扁担,等候着雇主,有时站一天,也没有找到雇主。有时还看到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跪在路旁摆“地状”,垂着眼泪标卖儿女,使人目不忍睹。同时,他也看到县政府门前,赌场、鸦片烟馆林立,还有不分昼夜,都响着管弦乐声和淫荡歌声的妓院。达官贵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广大劳动者、贫苦农民却在死亡线上挣扎。徐辛雷对旧社会的黑暗感到愤怒,他要控诉、呐喊,但出路在哪里呢?《阿水之死》就是反映这种强烈思想的一种尝试。

      1933年,徐辛雷考进增城简易师范就读,得到进步老师的启发、熏陶,使他对于文艺书刊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鲁迅的《呐喊》、《彷徨》,曹禺的《雷雨》、《日出》,对茅盾、郭沫若、高尔基、戈果里等人的著作,都积极阅读。当时国内国民党正在积极打内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上海抗战,1934年国民党发表“攘外必先安内”的宣言。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徐辛雷非常关心时局,曾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担忧,有过苦闷、彷徨、寻求、探索的过程。他阅读了《读书生活》和邹韬奋编的《生活》、《新生》等报刊,和《萍踪寄语》、《从东北到苏联》,后来又读了《大众哲学》和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等书,加上进步的师友们的帮助,使徐辛雷开了眼界,在思想上很快提高,好象透过黑夜看到了曙光。
1234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