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近千年来客家人迁入增城市历史溯源

10-11-1 08:1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3965| 评论: 0

摘要: 据增城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增城市客家居民已达30万之众,超过全市户籍人口的40%;在全市9个镇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和永和,宁西等地区;在全市300个村中纯客家 ...


三、增城客家的总体概貌

(一)来源广泛,文化内涵丰富

从省份看,来自河南、江西、福建、广西等省以福建为多。从广东省内看,有来自东部嘉应州(梅县)、蕉岭、平远、兴宁、惠阳、博罗的;也有北部新丰、河源、紫金、英德等地的;还有广州郊区的。以新丰、梅县居多。由于来源广泛,客家人从原居住地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与习俗,可为专家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是当地很好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例如,在建筑方面,就有不同的风格。例如:中新冈埔的围龙屋,据张卫东、刘丽川教授的考察,与梅县的围龙屋是完全相同的,可惜已非常残破,急待修葺保护。此外,各镇的客家村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正果洋有四角楼,村的四个角有炮眼,寓居住防卫于一体。竹坑在围村的东头建有八角楼,从八个角度护卫全村。

银场高排村在村前建有围墙,两端有“斗方门”,锁上门,全村严严实实,也是寓居住防卫于一体。有的村有后龙山和半月形鱼塘,有的沿河溪而建,只有后龙山,没有鱼塘。还有的是茶壶耳屋(或叫锅耳屋,但锅耳较小,与本地村典型的锅耳屋有别)。

祖祠(阿公棚)有两进也有三进、七进的。坳头陈姓与竹坑张姓祖祠,在神台后面还有一小门,说是留后路、留后代,实际上可能也与防卫有关。冈埔是从坳头分出去的,原从紫金迁来,但冈埔村保留了梅县围龙屋的形式,而老屋坳头村则是珠三角地区的长方形围屋,据说与风水(地理环境)有关。

冈埔的围龙屋是半月形的,与村前的半月形鱼塘以及较远处的半圆形的山脉,刚好形成小圆形和大圆形;而坳头的村前,是长方形的龙山,加上村民植树造林的巧妙安排,看上去就像是舞动的龙,这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造型,充分反映出客家人的建筑智慧。派潭石屋的建筑就更加气派而富有特色,全村青砖到栋,祖祠是七进的,村民的住地由祖祠两侧向左右延申,预示着不断发展,村头还有炮楼护卫,据说已采取有效措施修整保护。
增城的客家山歌丰富多彩。山歌就有四句板与五句板之分,有过山拉、松口调、圣公调还有采茶调、黄牛歌等等,其中竹板山歌与闽西竹板山歌的曲调和形式几乎一模一样。还有对联、谚语、童谣、迷语等等,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也有地方特色,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自强不息,贡献突出

这是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增城客家在这方面毫不逊色,具有多方面的突出表现:1、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客家人刚到增城时,是“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但不久,已“占业渐广”、“所居成聚”。客家人在荒无人烟、虎狼出没的地方披荆斩棘,建祖祠、建围村、开梯田、架桥铺路、经营圩镇。

看看那些排列有序的客家古村落;看看福和、派潭、小楼、正果等山区用石头垒砌起来的一级一级由山下直到半山坡的梯田,看看那些蜿蜒曲折的山间石板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客家人开山劈岭比起二十世纪60年代的大寨人营造大寨田,不知要艰苦多少倍。客家人硬是用锄头镰斧把增城最边远的山区开辟成美好家园,在增城的建设史上功不可没。

增城的客家人中,流传着“人怕失志,树怕剥皮”、“人穷志不穷”、“勤起三朝当一工”、“男人百艺好随身”等民谚。除勤耕苦种之外,打铁、补锅、泥水木匠、竹篾手艺、理发裁缝等,什么都干,人尽其才。还有的靠读书求出路。通过刻苦读书,学有所成的人不在少数。

二十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在增城任县(市)委、人大常委、政协第一把手有六、七位是本邑的客家人。直至今天,在增城担任局(科)以上领导职务,以及出外工作的高级干部、大学院系领导、专家教授、企业家等,难以枚举。

客家人的突出贡献,赢来了平等友善的目光。这正是客家人能在增城站稳脚跟并有所作为的根本原因。客家人应该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迈开脚步,创造今天和明天的更大辉煌!说明这一点,丝毫没有贬低广府人及广府文化的意思。增城建县近两千年,客家先民到增城从古全望算起也只不过一千年左右。

广府文化在历史上是主流文化,历史的记载清清楚楚,无须赘述。当然,自清康熙年代以来,由于客家人的大量进入增城(曾有人埋怨有“强宾夺主之势”),客家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已汇入到主流文化之中,与广府文化和谐共处于增城的群体之中。我们说增城地区的文化主要也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当然还有畲族文化)。

二十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的增城文艺刊物,都是两种文化并行的。只是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大潮的冲激下,客家人大批从山区涌向城镇流动,客家山歌的演唱阵地从大山大岭缩小到增江河边的草棚当中,往往只有几十个退休老人在唱。

年青人不会唱也不爱唱了,甚至有乐于说粤语而不喜欢说客家话的情况,另令人焦虑。客家古村落又到了日渐残破令人担忧的状况。客家文化大大被削弱,甚至到了要抢救的地步。这也正是客家文化能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原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