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广州城西的泮塘、荔枝湾和柳波涌一带,其塘边基边和河堤岸以及“周围四十里”的荔枝洲等地成为荔枝、龙眼等水果著名集中产地;番禺县大石、李村、龙湾、古坝,黄埔区黄埔、茭埔,增城县新塘,白云区罗岗镇一带是荔枝集中产区;番禺县韦涌是龙眼集中产区;黄埔区鹿步、白云区罗岗镇小坑、火村至罗岗村一带是柑、橙、梅集中产区;白云区罗岗镇南部丘陵是橄榄、梨、栗、菠萝集中产区。 并逐渐形成两条地貌类型不同的荔枝生产地带:①增城县新塘丘陵荔枝地带。②广州城西荔枝湾、番禺县化龙镇基水荔枝地带(广州荔枝湾荔枝地带的形成,有人认为可能在汉代已有发展,但只是到了明代,荔枝湾的荔枝生产才达到规模经营而成为地带性;番禺县化龙镇沙路荔枝地带是在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开始发展,在明末发展成地带性)。 广州龙眼生产地也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城外龙眼种植也向基地生产方向发展,城内则把它作为道路树而广泛普遍种植。柑橙生产在品种和质量上有新的提高,其种苗在明中期曾被西方国家所引种。明英宗时,增城县香蕉生产已相当发展,新塘镇西洲村已将“蕉林夜雨”列入“西洲八景”之一。 明末,西洲已成为香蕉和甘蔗专门化产区,并形成香蕉与甘蔗或其他作物轮作的耕作制度。番禺县则实行甘蔗和棉花等作物间种,番禺和增城成为全国甘蔗栽种面积和产糖量最多的县份。明代,黄埔区南岗镇笔村糯米糍荔枝、白云区罗岗镇桂味荔枝、从化县流溪河沿岸的槐枝荔枝、增城县增江、搓岗的水晶球荔枝、新塘镇一带的尚书怀荔枝等生产已有发展。 明代广州蔬菜产区不断扩大,以荔湾区泮塘一带最为集中(主要是水生蔬菜,如被称为“泮塘五秀”中的莲藕、菱角、慈菇及蕹菜等),其次是海珠区大塘、康乐、鹭岗、凤岗头等村。花县北兴镇京塘村栽培的京塘莲藕也颇负盛名。明中期,广州稻谷生产有较大发展,品种也增多. 如早稻有青粘、黄粘、青花粘、银粘、油粘、矮粘等;晚稻有鼠牙占、茅包棉等。还选育出质优、味香、粒形细长的优质稻净卜,“香粘”“丝苗”就是其代表品种之一,以增城县生产的稻谷质量最优。此时广州白云山和海珠区新滘镇是广州茶叶最大的集中产区。明代,番禺县大石镇灯心草生产已颇负盛名,成为最大集中产区。明末,黄埔区长洲镇已发展霸王花生产了。 五、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广州水果生产进一步具有地带性生产特点。荔枝生产形成5条较著名的生产地带:基水地区的番禺县化龙镇沙路至海珠区新滘镇沥滘、土华、■头一带,增城县新塘西洲、东洲及新塘一带;广州城西的荔枝湾和泮塘一带;丘陵地区的白云区罗岗镇罗岗、暹岗至黄埔南岗镇一带;增城县新塘至白岗、绥福、杨梅、清湖一带。 荔枝品种中,增城和白云区多以挂绿、尚书怀荔枝为主;番禺县与广州城西以黑叶荔枝为主。龙眼生产也形成番禺县化龙镇沙路至韦涌地带性,以韦涌的石硖龙眼最负盛名。柑橙则形成从增城县新塘镇到白云区罗岗镇长达数十里的著名柑橙生产地带。香蕉主要集中在增城县新塘镇经黄埔区到海珠区沿东江(珠江)河岸平原地带。菠萝生产主要在黄埔区至白云区罗岗镇南部丘陵地带。 此时黄埔区大沙镇沙步香蕉;白云区罗岗镇黄破村鸡心柿,黄登村的黄登菠萝,新市镇五边村的五边早熟鸡心柿,海珠区新滘镇大塘村的大塘番石榴,芳村区茶滘村的茶滘白榄;增城县荔城镇西山乌榄,派潭镇密石大红柿,新、塘镇水南村水南白蔗;从化县从城甜黄皮;花县赤泥镇锦山村的锦山大红柿等生产都有相当发展。 清前期,广州已形成一些特产蔬菜产区,如广州“西园豆角”、“泮塘五秀”,天河区沙河镇龙洞早芋,花县镇炭步香芋,海珠区新滘镇新滘子姜等。同时广州还不断引种外地新品种加以培植,如引入辣椒、荷兰豆等,从而扩大了广州蔬菜生产品种。据《番禺县志》和《广东新语》记述,广州栽培蕃薯始于清初。这一时期,海珠区新滘镇茶区的茶叶生产已明确被记载为商品性生产,茶农采摘之后即售广州市。 清中期,广州地区社会的发展,圩镇的增加与扩大,国内外交通运输的发展都刺激广州果品商品性生产发展,使广州主要水果生产更趋向专门化和区域性,出现了“弃肥田为基,以种柑桔”,“种荔枝为业者数千家”,并出现“荔枝市”,“龙眼市”等专门性集市。尤其是番禺县滩涂淤积和垦殖大大加快,因而利用堤岸种植果树迅速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