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雕有三大技法和四种类型 “《苏东坡夜游赤壁舫》现存于增城市博物馆,被誉为‘广东一宝’”.“榄雕工艺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吴明南向记者介绍。浮雕是在橄榄核上面雕,使所表现的对象凸起的雕刻技法。“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铲去非对象部分的深度比较浅,那凸起的对象也就显得比较浅,这样的雕件就称为浅浮雕,反之则称为深浮雕。”吴明南说。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这种技法对橄榄核材质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在浮雕作品中,如果将凸出的部分加以保留,而将其背面的部分进行局部镂空,从而可以造成一种透视上的美感,这样的橄榄核雕刻技法被称为镂空雕,又称透雕。1958年后,榄雕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加到50多种,如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按形式分,主要有座件、珠串、挂件、核舟4种类型。 座件类主要指单核雕刻后,在作品底部安置木座,以便摆放观赏的作品类型。这类作品的题材较广泛,有佛像、八仙、寿星、观音、历史人物、普通劳动者如渔翁等。珠串类包括各式念珠和手串,即以多粒榄雕连成串,以作装饰品。珠串中,每一粒榄核都是一个独立的榄雕作品,串连起来,便构成了主题统一的珠串作品。其题材有十八罗汉头像、佛像、各式祥兽、花珠等。 挂件类指用精致的绳子将榄雕串起,作为扇坠、手机链、衣物装饰等用途的榄雕品种。核舟类是广州榄雕中最具传统意义、最考工艺水平、最精工细致且最具价值的一类。核舟类榄雕最恒久的题材是“东坡游赤壁”,历代著名艺人均创作过这一题材的作品,且不少传世经典之作都是以这一题材来表现的。 如清乾隆年间来自广州的宫廷艺人陈祖章创作的《东坡夜游赤壁》核舟(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清咸丰年间的新塘榄雕艺人湛谷生创作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舫》(现存于增城市博物馆,被誉为“广东一宝”),就同为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除此之外,核舟类榄雕的题材还有子洞船、花舫等。因此类榄雕包涵的内容较多,材质方面一般选用大子榄核。 榄雕工艺日渐式微传承堪忧 “电脑雕刻技术冲击、原材料枯竭、从业人员锐减等都是成因”.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脑科技操作应用的高度发达,电脑制作出来的榄雕工艺品已摆上市场,再加上种种原由,广州榄雕的传统手工艺日渐沉寂。除了电脑雕刻技术的冲击,原材料枯竭、从业人员锐减、业内成才率低等因素也是榄雕工艺日渐式微的原因。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乌榄的数量与质量正在急剧下降,榄核来源较少,榄雕艺人寻找榄核甚难,目前所用多为朋友赠送。由于榄雕的产值比象牙雕刻低、销路也不广,原有榄雕生产部门的大新象牙工艺厂已不再发展榄雕生产。而自主发展的艺人如今也是寥寥无几,年轻人更是不愿涉足这类经济效益不高的工艺门类。 “培养一名成熟的榄雕艺人需数年时间,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这样复杂又不被社会重看的工艺。”榄雕艺人曾昭鸿曾透露,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向他学习榄雕,但都是一时兴起,没学多久就放弃了。 值得欣慰的是,文化部门已经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以提高民间工艺品的知名度和宣传民间工艺品的价值。 增城市文化馆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周五组织榄雕艺人到实验小学授艺,受到师生们的欢迎。“现在,除地方博物馆珍藏一些榄雕的传世之作外,广东省博物馆也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征集、收藏和展示当代榄雕工艺大师创作的精品。”冯昶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