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新塘镇湛若水的6大贡献

12-6-4 08:4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5439| 评论: 0|原作者: 陈裕荣

摘要: 湛甘泉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广东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学术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湛甘泉文化促进会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宗旨。把湛甘泉对教育事业、哲学研究,对促 ...
三:湛甘泉在学术上的贡献

近三十年间,“岭南文化”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公认。认识到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岭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派流。如学术思想、诗歌、国画、服饰刺绣、建筑工艺、筵席菜肴、社会民情风俗等等,都有独具一格的岭南特色。黄河流域、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上,孕育出璀璨的炎黄文化。岭南地临南海,受五岭重山阻隔,文化发展起步慢了些,历史上曾被人们视为蛮烟瘴雨之区,南人也被视为“南蛮子”。

实际早在秦朝末年,赵佗乘中原战乱,拥兵广东,已收容了不少南来的读书人,建立了“南越国”。这时广东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已有一定的水平,汉末黄巾军起义,三国争雄,八王乱晋,胡马窥江,中原大地战乱连年,一批批中原大族、士大夫逃入岭南避难,广东已是人文日盛。进入唐元盛世,广东出了个进士诗人,名相张九龄。张九龄生于名诗人辈出的时代,能开创唐诗清澹派的先河,赋诗格调以刚健著称,已显岭南特色。晚年发起开凿梅岭驿道,促进南北交通发展而扬名千载,实乃开创岭南文化的先驱。

张九龄去世四百年后,广东增城又出了个南宋名臣崔与之。与之是广东由太学生中进士的第一人。在南宋风雨飘摇的年代,与之以“新城平****”,“邕州平定兵变”,广西检法,琼州除暴政显露才华。回京时,金,元强邻压境,与之临危受命,帅淮帅蜀,力挽狂澜,保境安民,被誉为治世能臣。晚年广州家居,挺身而出,平定广东催锋军叛乱,保住广东安定。使朝廷迫切诏他出任“参知政事”(副丞相),右丞相兼枢密(最高军事长官)。与之知朝中权奸当道,为保晚节,拒绝复出,演出“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相”的高风亮节。誉为“千载一人”。文天祥称赞与之“咸德清风,跨映一代”。

崔与之拒绝复出,并非置国事于不顾,在广州不断上疏,向理宗提出施政意见,他在自书的《遗言》中,以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劝谏理宗做好修身治国。去世前犹关心民间疾苦,上书朝廷云:“东南民力竭矣,诸贤宽得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与之去世后,他广东籍的门生弟子李昂英、温若春、杨旺中皆是良臣,名学者。李昂英的弟子,增城陈大震、李肖龙,东莞李春叟、何文季等于宋亡后,拒绝仕元,保持民族气节,归隐乡间教书治学。大震、肖龙冒险搜集整理菊坡,文溪遗稿,成为名学者。

故有人提出“菊坡学派,是南宋岭南学术的主流”,是有道理的。可惜未获学术界公认。与之当日学识渊博,治国经验丰富,身居高位,著书立说是不难的。但他奉“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财货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居世”为座右铭,憎恨腐儒清淡误国。实际与之的道德文章,声誉朝野,其诗词笔力老健,清新流畅,人评其诗“高华壮亮,犹有唐人遗音”。他的《剑阁词》被誉为“南粤词祖”。与之的诗词是继承张九龄的诗而开创发展岭南诗派新风。

明代,广东又涌现出一代学术宗师陈白沙,他“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震撼中外哲学界。他依靠自学为主,博览群书,细心观察社会和大自然的变化,感悟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夫学贵乎自得也”。白沙以“自然为宗”的岭南学说,冲破南宋以来独尊程朱学说的禁锢,破除清规戒律,以生动活泼的诗歌,书信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学问。

至令学者心向江门,形成了“江门学派”。培育出林光、梁储、张诩、李承箕、湛若水等一大批名学者。黄宗曦评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白沙是开创明儒心学的第一人。在独尊儒学的封建社会,白沙无疑是继承历代先儒的学术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凝成自己的学术体系。他在诗文记述中,自认是以广东“二献”,即张九龄和崔与之为师的。他对崔与之可谓崇拜万分,如在答友人何宗濓的诗云:后来乡里不如前,五百乾坤浪数年。何地可板文献驾?平生愿机菊坡鞭。泰山北斗诸公地,明月清风病叟天。窃比圣门吾岂敢,汗颜窗下读来笺。

再看张诩的《白沙先生行状》云:“迎先哲宋丞相菊坡像,为文祭于家,隅坐瞻仰若弟子之于师者久之”。白沙距与之去世两百多年,犹在梦中见到崔与之,想借增城凤凰山“一席之光”吟咏。想死后安葬增城与崔墓为邻。如“南风欲理增江掉,也借青山卜墓邻”。足证张九龄、崔与之、李昂英、陈大震、李肖龙、陈白沙、湛若水等岭南历代先贤,他们的学术文章、道德、诗词是一脉相承的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岭南文化。

陈白沙一生讲学江门,虽开始了明儒心学的先河,其学术思想难以广泛传播至其衣钵弟子湛若水出仕,才把白沙的学术思想推向全国。湛甘泉40岁才出仕,虽大器晚成,幸享长寿,为官36年,致仕后犹专门讲学20年。历仕两京,官居翰林院,国子监,礼吏兵三部尚书,长掌国家高级教坛,是他继承和弘扬白沙学术的大好机遇。形成社会公认的陈湛学派(又称“广宗”,江门学派。所以说江门学派是陈白沙奠基,湛甘泉继承和发展的,才使岭南文化蜚声海外。

从崔与之、陈大震、李肖龙至湛甘泉的460多年间,四个增城人薪火相传,为发展岭南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誉增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当之无愧的。湛甘泉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的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这是符合陈白沙“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的。因而受到白沙书面称赞云:“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并由此确认湛甘泉为其学术的继承人。

湛甘泉对“随处体认天理“的解释是:”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又云“吾之所随处体认天理者,格物尔”。“格”,现代话说是观察研究,“物者天理也”。什么是天理?儒家各派解释也有不同,朱熹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件数”。他们把“天理”理解为“纲常伦理”。又把“天理”和“人欲”相对立,强调不出于“理”,则出于“欲”。

要求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的教条。说什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王夫之又提出“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反对“离欲而别为理”。湛甘泉明确认为“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天然,故曰自然也,在勿忘勿助之间,胸中流出,而沛乎宇宙,丝毫无人力亦存……盖其自然之文章,生于自然之心胸,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自然之学术,在于勿忘勿助之间,如日月之照,如云之行,如水之流,如天葩之发,红者自红,白者自白,形者自形,色者自色,孰安排是?孰作为是?是谓自然”。

甘泉认为“天理”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和物质世界,要求人们随时随地去研究它,认识它。比起封建伦理用三纲五常来解释人和理,这在认识观上是进了一大步的。无疑是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甘泉在学术上另一贡献是,发展了陈白沙“学贵知疑”,重思考求“自得”的学风。反对唯书唯上,要求学术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有力的推动了学术的民主研究学风。甘泉云:“或问学何贵”?曰“学贵疑,疑斯辩,辩斯得矣,故学也者,觉此者也”。“夫学而知所疑也,学之进也。如行路然。行而后见多歧,见多岐然后择所从,知择所从者,进乎行者也”。

“门人问思。甘泉人曰:虚灵知觉,思也。曰:何也?曰:本体也。本体全,则虚而明,有以照物,如鉴宝而妍媸莫逃,是谓思则得之,无思无不通也。思无邪,臆变之思,可以为思也乎”。甘泉认为心是灵觉的器官,心的作用是用来思考问题的。只有经过内心思考,才是“自得”。王阳明也承认:“晚得友于甘泉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用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甘泉之学,务自得者也”。

甘泉创制《心性图说》,教导人们认识宇宙,他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气所生,宇宙统一于气。如《答王阳明》说:“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曾空也”。《心性图》以三个连串小圈表示,上圈喻本心性情未发之时,始于“敬”;中圈喻“心性已发之中,产生仁义礼智”;

下圈喻天地万物的化育阶段,而终敬于心。谓心无所不贯也。一大圈包括三小圈,为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谓心包括宇宙的时间与空间。实喻“心无所不包也”。这一哲学认识论是个很大的命题,它客观上承认宇宙是物质构成演变的,最后又归结为主观意志“心”统揽一切,所以人们认为甘泉虽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主体似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这比那些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人,进步多了。湛甘泉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须要众会员细心研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