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体认天理掇金针的增城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

13-9-2 22:4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237| 评论: 0|来自: 羊城华夏

摘要: 明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1537年),清晨,一辆有蓬的马车行走在广东增城县城西四十公里的峨眉山(今新塘南香山)的山道上,一直走到山上的莲花洞。车上坐着知县文章、县教谕汤仁等一行数人,其中一位古稀老人,特别兴致 ...



他在去世前一年,把江门钓台教事托付给湛若水,寄以继承自己衣钵、发扬光大江门学派的厚望,说:“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付与湛民泽收管,将来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陈献章病危时,作诗《示湛雨》,其中说到:“万代自然,太虚何说,绣罗一方,金针谁掇。”喻治学方法为“金针”,授诀窍给湛若水。

可见他对湛若水寄托之深。湛若水对陈献章的学识、人品推崇备至,感情甚笃。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献章去世,湛若水以父丧之礼事之,庐墓三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陈献章改葬迁墓,湛若水为之撰写《白沙先生改葬墓碑铭》,追述先师之功德。

湛若水作有《谒石翁墓》诗,《湛甘泉文集》收入二首,嘉靖《增城县志》收入三首。虔敬之心,眷恋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动。兹录其一:"哲人久已逝,山水有遗光。履地益怀人,况此埋至乡。登山勿采松,采之忍枝伤。临水勿吸源,吸之流不长。"

为了推广师说,湛若水先是致力于整理、注解陈献章诗文,集为《白沙诗教解》10卷并附《诗教外传》5卷,公诸于世,广为流传。湛氏不遣余力地传播白沙学说,平生足迹所至,多有创建书院,讲白沙之学,在书院中多设有专门祭祀陈献章的场所,以明学术之宗。

直到嘉靖三十年(1551年),85岁的湛若水时已成为誉满天下的大师,仍在广州白云山为先师建祠塑像,恭恭敬敬地率弟子行祭,终生行弟子礼。湛若水一生的学术、教育活动,是继承和发扬白沙精神的结果,终至自成门派,陈湛理学被中国理学界称为“广宗”或“广派”。

湛若水本来已发誓不再出仕,但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在人们心目中毕竟是一条光宗耀祖有无限吸引力的道路。湛若水的母亲一定要儿子应试,湛若水拗不过母命,只好动身北上,参加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慧眼识英才,抚其考卷赞叹说:“非白沙之徒不能为之。”因将其卷置第二,得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此时,比湛若水年轻六岁的王守仁在吏部讲学,听到湛若水发表的“为学先须识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高见,深表赞同,两人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正德五年(1510年)底,王守仁时任南京刑部主事、太仆少卿、鸿胪卿,与湛若水卜邻而居。两人此时志趣相投,感情融洽。

后来,潮州人薛侃慕名到南京师事王守仁,通过王守仁引荐,结识了湛若水。三人结为知己,职事之外,稍暇必会讲,饮食起居必共之,各相砥砺。之后,湛、王因讲学相会达五六次之多,除在京师之外,还有长安、滁阳三会,还通过书信往来,相互驳难。随着时间推移和讲学的深入,两人学术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为宗,湛若水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他和王守仁都讲“格物”,但他反对王守仁把格物陷入空虚的理解,主张“格物为体认天理”,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

他们俩人的学说各自都有相当的影响,天下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称阳明学派为“浙宗”,甘泉学派为“广宗”,时称“王湛”之学。从而开创了明代中期个人讲学,学者可在对比中择师,学术上互有往来的新风气。王守仁虽在学术上与湛若水有分歧,却非常钦佩湛若水的治学精神与方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