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体认天理掇金针的增城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

13-9-2 10:4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993| 评论: 0|来自: 羊城华夏

摘要: 明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1537年),清晨,一辆有蓬的马车行走在广东增城县城西四十公里的峨眉山(今新塘南香山)的山道上,一直走到山上的莲花洞。车上坐着知县文章、县教谕汤仁等一行数人,其中一位古稀老人,特别兴致 ...



湛若水为官十几载,并无什么突出政绩,倒是利用闲职之便,致力著书讲学。他在南京国子监开讲院与诸生论学;针对南京俗尚侈靡,制定颁行了丧葬之制;筑观光观集居四方学者;申明国子监规章,陈为六事;作概括了其心学思想基本内容的《心性图说》颁行学宫;著《圣学格物通》100卷上于朝,并将其作为书院教学中诸生研习的基本教材。

他曾讲学过的书院,在南京及周围地区有金陵新泉书院、江浦新江书院、扬州甘泉行窝;在安徽有池州九华山中华馆谷(又名甘泉书院)、歙县斗山精舍、婺源县福山精舍及休宁县天泉书院。由于求学人数陡增,以致要采用弟子间辗转相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湛若水门人因此大进。

湛若水在南京供职期间,嘉靖十年(1531年),委托出按广东的吴允祥,以广州粤秀山崇报寺旧址创建白沙书院,让陈献章之孙陈畲主之。湛若水撰写(粤秀山白沙书院》,说明“于是,有祠以安灵,有堂以敷教化,有廊庑以处学者”。嘉靖十五年(1537年),湛若水回增城建莲洞书院,次年在博罗建甘泉精舍。

嘉靖十九年(1540年)五月,兵部尚书任满,湛若水疏请致仕获准,结束了边做官边讲学的生活,先是到周围讲学的书院与诸生话别,当年十月,返回广东,从此,无官一身轻,不顾高龄而在游历讲学中度过晚年。归里之后,分别于博罗罗浮山朱明洞、南海西樵山之大科峰、广州城内之天关(今法政路湛家巷一带)及增城故里之甘泉都各置处所,分别建有书院.

于是四时分居四寓,春居罗浮、夏居西樵、秋居天关、冬居甘泉。这样的日子,当然逍遥自在,自作《四居吟》以志其乐:"春宜居罗浮,冬宜居甘泉,夏宜居西樵,秋宜居天关。何以谓之宜?顺气无乖愆。罗浮春花发,西樵夏木蕃。天关秋水清,甘泉冬背寒。四时运无穷,吾以了吾缘。"

在罗浮山,居朱明书馆,又建天华书馆,撰《罗浮志》一卷。在四寓之中,当以天关之寓居闹市而规模最大。湛若水在此处建了一座占地数十亩的园宅—湛家园,在府第南边兴建了一座取名天关精舍的书院。在他掌教的这间书院,出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趣话:77岁高龄的吴藤川老汉,敬仰湛若水的道德学问,恳拜湛若水为师。

湛若水深为其精神所感动,赠他一根衡山四方竹制的拐杖,上刻着湛若水撰写的铭文,谓藤川“不知日之将暮。步高一步,久矣高蹈”。三年后,吴藤川年逾80,又有82岁的黎养真和81岁的黄慎斋两位老汉拜湛若水为师。三位老汉并称“天关三皓”,湛若水为他们写了一首《三皓》诗:"养真慎斋与藤川,三皓同时及我门。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赤子心还存。"

不久,更有一位姓简的102岁的老汉慕名前来执弟子礼,湛若水对他待之以贵宾之礼。在此一时,共有五位年过80的老汉在湛氏门下为弟子,湛若水作为全国著名学者、曾官三部尚书,对这些老布衣谦让礼遇有加,一时传为佳话,《师弟六皓图》也成为画师的一个好题材。

湛家园后来成为湛氏家族聚居地,可惜这一名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毁为废墟。人们为了纪念湛若水,将在废墟上重建的街道命名湛家大街、湛家一至五巷。至于南边的天关书院,变成居民点后,“天关”一名至清代讹传为“天官”,变成了天官里(今为东风中路一段)和天官后街(今人民后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