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体认天理掇金针的增城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

13-9-2 10:4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941| 评论: 0|来自: 羊城华夏

摘要: 明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1537年),清晨,一辆有蓬的马车行走在广东增城县城西四十公里的峨眉山(今新塘南香山)的山道上,一直走到山上的莲花洞。车上坐着知县文章、县教谕汤仁等一行数人,其中一位古稀老人,特别兴致 ...



他在《别湛甘泉序》中自称:“晚得友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者不可竭。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湛若水对王守仁也持敬重的态度。王守仁先他而逝,他后来的《访阳明书院》诗表达了对王守仁的怀念之情:"不见高人新建公,旧游脚迹已成空。当时吟弄人何在,明月清风只自同。"

任职翰林院十年,不仅结交了一班文人挚友,而且有机会畅游燕赵,讲学齐鲁,用他自己的话说:“仰观人文于上国”,浸润和吸收中原文化的精华,使湛若水学问具有一种博大精深的涵养。在此期间,一度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册封安南国王。他写文章赠安南国王,对安南国王回赠以金却而不受。安南国王改赠以诗,有“白沙自下更何人”之句,留下一段中越文化交流的佳话。

正德十年(1515年),湛若水因丁母忧回乡,此后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7年间一直滞留广东,先后创办了好几所书院,其中有增城县凤凰山上的明诚书院,南海西樵山上的云谷书院(又名天峰书院)、大科书院(又名西樵精舍)。他服母丧满三年,正德十二年(1517年)即在西樵山雷坛峰下烟霞洞前,筑室建书院,迁居其中.

这里成了他在这一时期讲学的中心,并打算这样安闲恬淡,终其一生,除讲学之外,别无他求,非学问之士不接。次年,在其弟子们敦请下,湛若水手订《大科训规》。训规贯穿了他“随处体认天理”的基本思想,还体现了书院的建置、管理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他教学要求十分严格,士子来求学者,先让其在僧寺斋戒三日习礼,然后才允听讲。开讲前要学生静坐片刻,聚精会神,始授课业。大科书院成为当时著名书院之一。正德十六年(1521年),有司在大科书院建太史坊,著名学者吕柟为之作记。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魏忠贤弄权,尽毁天下书院,西樵书院尽遭拆毁,仅存残碑断碣。

唯于云谷岩上留有湛甘泉题刻和王守仁诗:"千秋云谷仍归我,二三羊裘作近邻。莫种桃花临水岸,引人来问武陵津。"此摩崖刻诗为湛若水行书,现已湮损殆尽。云谷书院还遗有云谷讲台石、云谷仰眠石等胜迹,讲台石刻有“讲台”二字,仰眠石南侧刻有“云门”二字,是湛若水用茅笔书写,势若龙蛇,苍劲有力。

此外,在西樵山的玉廪峰峰顶石壁,刻有湛若水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仰宸台”正书三字,并镌有湛若水行书诗句:"仰宸台上仰宸游,一曲歌声彻九州。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湛甘泉不仅在西樵山留下了墨迹,而且在广州也于游迹所至留下不少诗文题记。在五仙观留下诗碑:"白莲池上访仙踪,寂听攒眉夜夜钟。七十年前灯火地,东寻无路白云封。"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即位,再次起用湛若水。经都御史吴廷举、御史朱节的的推荐,复补翰林院编修,同修《武宗实录》。任期考满,升翰林院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再度出仕16年,一直到致仕,他始终在南京供职,多次升迁,迭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

他任南京吏部尚书时,已年过古稀。三次上疏乞求致仕归田,不但不获准,且转任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但这不意味他得到朝廷的信任,官运亨通。嘉靖皇帝初时即位,尚有一番振作气象,但不久却沉迷道教,不视政事,朝政腐败,内乱不已。起用湛若水,并非发挥其才干,无非是利用湛若水之大名气,足以笼络人士。

虽说南京六部,是虚设闲职,初时,湛若水还是抱着认真参政的态度,一再向嘉靖皇帝上疏,倡言求仁,直指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贤臣多自引去,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这些话,嘉靖皇帝哪里听得进去,没有怪罪于他,已算是万幸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