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吃喝玩乐 查看内容

增城市首届“甘泉文化节”精彩看点逐个数:铜像揭幕 文化讲坛 诗文朗诵赛

14-11-17 10:4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089|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在增城,聊起湛若水,每个群众都引以为自豪。作为“心学”大师,湛若水(号甘泉)出生于增城新塘,在明代与王阳明齐名,历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加封了太子少保。他亲手创建的学院已经超过了50所,门下弟子有4000 ...


明代大儒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增城新塘沙贝(今新塘镇区及群星、新何、甘涌、东华)人。《辞海》载:“明哲学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致良知’.湛主‘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

作为陈白沙的学生,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学问宗旨。“随处”是对陈白沙“静坐”的修正,“随处”解决了陈白沙主“静”忽“动”的弊病,又解决了陆九渊主“心”忽“事”的弊病,用湛若水的话说,“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湛若水认为天理“即吾心本体之自然者也”(《圣学各物通》卷二十七),“体认天理”就是在应对事物,心应感而发为中正意识,从而体认到自己内心中正的本体——天理。

湛若水认为“格物”的“格”是“至”(造诣)的意思,“物”指的是“天理”,那么“格物”就是“至其理”、就是“造道”,“格物”的目的就是“体认天理”。湛若水说:“格物云者,体认天理而存之。”(意思是说所谓格物,就是体认天理并存养它。如果说“随处体认天理”是湛若水的心学宗旨的话,这句话就是最能代表湛若水思想的话,湛若水的心学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展开的,如同王阳明的四句教。)

湛若水的格物说有“一内外”、“兼知行”、“贯动静”的特点,既纠正了王阳明专内遗外的缺点又避免了当时理学的割裂的流弊。湛若水作《心性图说》解释了“心”和“性”。湛若水认为:“性”,包含天地万物的整体;宇宙浑然一体,都以同一个“气”为基础;所谓“心”,是能体察天地而没有遗漏的存在。所谓“性”,是“心”的本能,“心”和“性”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见,在湛若水看来,万物不是在心外,格万物就是格心。

湛若水又作《真心图说》来解释心、人、元气的关系,他认为元气就是太极,心在人中,人在元气中。湛若水强调“天地同是一气”,而心在居于中正的位置,所以能使“万物皆备于我”。湛若水的心学企图调和程朱理学和陆、陈心学,它的特点是“合一论”,在湛若水看来,心与物、理与气、心与理、心与性、知与行、理与欲、虚与实都是合一不可分割的。他说“观天地间只是一气,只是一理”(《甘泉文集》卷七),又说“动静一心也”(《甘泉文集》卷七)。

湛若水不但是哲学家,还是教育家,他出资兴建书院40多所,培养弟子近4000人,在理论和实践中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1992年纪念湛若水诞生52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其家乡新塘召开时,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湛若水是一位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作出过积极贡献的人物。不少学者还认为,若水的哲学思想不但打破了宋以后儒理学的僵化、禁锢局面,对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湛若水不仅在国内引起重视,在国际上也引起极大关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日本全国汉字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日本国士馆大学教授志贺一朗。他年青时专门研究王阳明,在研究中发现湛若水比王阳明更有成就;便用一生精力,致力研究湛若水及其学说。1988年以前,已编著出版了《王阳明与湛甘泉》、《湛甘泉的研究》、《湛甘泉的学说》、《湛甘泉与王阳明的关系》、《湛甘泉的教育》等五部约200万字研究湛若水及其学说的论著。

湛若水对家乡新塘的文化影响深远。据有关史料记载,若水在家乡兴建的书院有甘泉书院、读岗书院、莲洞书院。此外,他在东江边修了钓台,作为讲学场所。时至今日,新塘人不但还吟颂着陈献章、王阳明、汤显祖、屈大均、陈恭尹等一大批历史文人在新塘写下的诗篇,而且还珍藏着张穆画的马、招子庸画的蟹和宋湖的墨迹等一批书画。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永宁街|荔湖街|宁西街|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仙村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