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探究八仙故事形成之前 何仙姑的原初面貌 增城去小楼镇何氏女仙的文献传说

22-8-15 07:4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927| 评论: 0|原作者: 廖小菁

摘要: 广州增城相传为“八仙”唯一女仙——“何仙姑”的故里。这个“故乡”是如何形成的,“何仙姑”究竟是何来历?近期出版的《裰织仙名:何仙姑信仰与广东增江流域地方社会(960—1864)》(廖小菁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 ...
广州增城相传为“八仙”唯一女仙——“何仙姑”的故里。这个“故乡”是如何形成的,“何仙姑”究竟是何来历?近期出版的《裰织仙名:何仙姑信仰与广东增江流域地方社会(960—1864)》(廖小菁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即可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本文选摘自《裰织仙名》第一章,讲述了八仙故事形成之前,“何仙姑”的原初面貌——增城何氏女仙传说。

唐朝有姓名:早期崇拜传统的雪泥鸿爪

阆苑无踪迹,唐朝有姓名。不知红玉洞,千古夜猿声。——〔宋〕白玉蟾,《题会仙观》。现今自诩为“仙姑故里”子弟的增城人相信,“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成员——“何仙姑”与他们一样出身于斯土。然而,在增城,以“何仙姑”之名为街坊大众景仰的女神明,并非仅是“八仙”中面目模糊的附庸女仙。

她/祂在此地拥有清晰的本生故事和独立神格,村落中有专奉其为主祀神祇的祠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七与八月初八的两次仙姑诞期,既是仙姑庙所在村落的年度盛事,也是四方慕名而来的香客的嘉年华会。对当地民众而言,传说在唐朝抗拒父母婚配之命而舍家仙游、后于罗浮山得道显圣的“何仙姑菩萨”,既是祷祈辄验的灵验神明、增城人的守护神,也是民间女性宗教家“仙姑”“仙姐”等“仙家姊妹”的精神导师与修行典范,除此之外,她/祂还是众多自居“仙姑之后”的何姓社区共同敬奉的宗族祖姑。

增城人声称,他们所敬拜的“何仙姑菩萨”,是唐朝时得道成仙的增城何姓人家之女。从现存的文字材料来看,能完整反映这套“人(何氏女)─地(增城)─时(唐朝)”传说结构的说法,萌芽酝酿于晚唐五代时期,渐次流传与增益于宋代。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类书《太平寰宇记》,在关于岭南道云母山的记载中提到:云母山,在增城县东七十里,山出云母,《续南越志》云,唐天后朝,增城县有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于罗浮山,因所出名之。

笔者认为,上述《太平寰宇记》对云母山的描述,不仅是宋初中原史家对中古以来流传的罗浮山神话与岭南舆地知识的整合,更是增城何仙姑故事最初的原型。关于增城云母山,可见于现存文献者,最早当属唐代欧阳询(557—641)编纂的《艺文类聚》:裴氏《广州记》曰……增城县有云母冈,日出照之晃曜。欧阳询征引的《广州记》已佚,其著者裴渊为晋时人,而宋初《太平寰宇记》引用的《续南越志》,成书于晚唐五代,该书所提关于增城何氏女服食云母于罗浮山得道的事迹,未见于晚唐之前的文字材料。

据此或许能说,增城有出产云母之地,在南北朝时已为人所知,然而何氏女服食云母于罗浮成仙的故事,在晚唐五代之前却尚未显闻于世。值得注意的是,《续南越志》关于云母山和增城何氏女的说法,除了为《太平寰宇记》所转载,亦被收录于太平兴国时期另一部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中,此后广为后世的地理志书引用,如南宋婺州金华人王象之(1163—1230)的《舆地纪胜》。综上所述,或可推测,岭南增城何氏女服饵云母于罗浮山成仙的传说,一直要到宋初之后才开始广泛流传。

何氏女服食云母山所出之云母而成仙,那么这座云母山具体位置何在?根据历代志书的文字描述与舆图记载研判,《续南越志》所描述的云母山,应该是位于增城、博罗两县交界地带——罗浮山四百三十二峰之一的云母峰。因此,对于唐五代以来至宋初流传的增城何氏女传说而言,罗浮山毋庸置疑是重要的场景与地点。宋神宗元丰年间的进士梅蟠,出身于罗浮山东南的惠州归善县,晚年归隐罗浮山,他的诗作《何仙姑祠》为前述的何氏女故事提供了“在地”的讯息。

12345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