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堪玩味的是,虽然历来的文本多认为罗浮山得道的何氏女仙出于增城,但是关于何氏故居具体的位置,从宋代以来开始出现两种不一致的看法。凡述及增城会仙观的文献,包括宋代的文人游记和元明清的方志,皆直指何仙姑昔时住所位于该县县城城南处的“春冈”或“凤凰台”“凤凰山”。不过,另一套以罗浮山为书写核心的文本传统,则显然不是如此。 宋代以来开始出现系统性编写整理罗浮山历史的志书,旧时岭南何氏女罗浮得道的传说也开始被更细致地述记。南宋冲虚观道士邹师正所着《罗浮指掌图记》,是历来第一篇记述罗浮山水名胜的图记,当中提到,罗浮山境西面“花首台”山背的“凤凰冈”,为“何仙姑所居”,其下则是“云母溪”,“其中出云母石”。明初广州香山县人黄佐(1490—1566)的《(罗浮山)图经》也提到何仙姑居于凤凰冈:云母峰之西北曰凤凰冈,神女居之。云母峰,西龙潭上,转泉源山界则增城县也,乃何仙姑所产之地。其下云母之水出焉,北注于增城西青山而成渊,神龟潜焉,是曰龟渊。 明中叶广州从化县人黎民表(1515—1581)的《罗浮山图经注》,进一步补充黄佐的说法:旧志云母峰在西龙潭上,转泉源山背西北一百三里至凤凰冈,则增城界也,乃何仙姑所居,尝饵云母,故溪水以此得名,西北流注于增城西绥宁乡,北循虎狮迳青山下,有龟渊焉。俗称鼋泉。综合邹师正以来的罗浮山志文献,可知在这些罗浮志作者笔下,何仙姑就住在位于博罗与增城交界处的凤凰冈,其下有云母溪流过,是仙姑服饵的云母石来源。 然而,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罗浮山志书所提到的凤凰冈和会仙观文本中的春冈(凤凰台/凤凰山),其实是两个不一样的地方:凤凰冈位于增城县治东面十五里处的增江东岸,接近县境与博罗的交界(县东五十里即为罗浮山主脉);至于凤凰台/凤凰山,则位于增江西岸的增城县城。 述及何仙姑故事的两类文本传统──以记载增城县风物和历史沿革为中心的方志、游记,聚焦罗浮山名胜和山中仙释人物轶事的罗浮山志书──对于何氏故居地点的说法无法兜合的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试图就目前学界对于增城沿革与历史地貌变迁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初步的观察,或有助于厘清上述问题。 首先,分析宋代以来第一类文献所记载的会仙观何氏女仙事迹,这类文本大多宣称何氏在世的时间约莫是唐朝高宗至中宗在位的七世纪晚期至八世纪初期,而其故居所在地,则坐落于增江中游西岸增城县邑城南处。然而,这个所谓“县邑城南处”的地理位置必须进一步商榷,主要原因在于,增城县治的位置随着增江河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开发进程,历来经过多次变动。 唐末之前,县治并不在宋元以降的九岗村处,而是位于增江上游古名“二龙争珠”地,即现今增城与龙门交界的正果镇龙潭埔一带。其时增江河道的开发尚不及于中下游地势低洼处,增江沿岸的民居聚落主要分布于增江上游两岸有丘陵岗地依靠的河谷平原。宋代以来,随着增江水路与中下游平原的相继开发,增城的政治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增江中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