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了街心公园后,我们经常来这里休闲活动,很舒服很好。”2014年8月28日夜晚,在位于增城市增江街增江大道南的东区街心公园,一些正在休闲娱乐的群众向记者表示:“身边多了一个公园,生活空间被扩大了很多,有一个这么好的公共场所,感觉很棒!”增江街的东区街心公园建成于6月中旬,是增城实施“千园计划”第一批建成的公园之一。2014年5月,增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以“千园计划”为突破口,进一步保护、巩固、提升良好的生态优势,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增进群众身心健康。 按计划,至2015年底,增城将建成1000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益性、开放性的公园或花园。对此,记者在城镇和乡村随机采访了一些群众,他们不约而同对政府实施的“千园计划”表示了支持和期待。实施“千园计划”之初,增城各镇街通过召开动员大会、派发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和社会各界协同一致,积极参与“千园计划”的建设和管护工作,增城市各镇街纳入“千园计划”建设行动的园区共1173个。目前,增城市已完成371个园区建设。 ![]() 建设标准就是便民惠民,增加群众生活休闲空间 2014年8月下旬,记者先后走访了荔城街道办事处小公园、派潭镇大埔村公园、仙村镇蓝山上坊公园、小楼镇仙桃园、增江街大埔围村休闲公园、中新镇坑贝文化公园等已建好的公园,这些公园分布在居住区前、街心街角、农村闲置用地、社区厂区及现有简易绿地等地点,都是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充分考虑植物形状、色彩、季相等因素的搭配,多种植开花乡土阔叶树种,都是优美、舒适的休憩场所。 “‘千园计划’的建设标准就是便民惠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市林业和园林局绿委办主任赖桉良介绍,“千园计划”的建设以方便群众使用为前提,突出文化艺术内涵和当地特色。按照增城“千园计划”的实施方案,园区必须配备200米以上的绿道(园道)和种植乔木不少于100株。 条件允许的可适当设置休息台椅、避雨长廊(亭)、分类垃圾箱、健身体育器材、照明、公厕等设施,尽量实现绿荫面积不小于园区陆地总面积的50%。而这些园区的建设规模,必须在1000平方米以上。“1000-5000平方米可命名为‘花园’,5000平方米以上可命名为‘公园’。”赖桉良介绍说,所有园区将设置统一样式的标识,命名编号方式为“投资建设单位+地点+主题+园(no.xxxx)”。 走访中记者看到,“千园计划”的园区建设,有效改善了增城的城乡居住环境,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大幅提升。随着各园区逐步建成使用,“千园计划”将大大增加群众生活休闲的空间和亲近自然的活动场所,提高人们安居乐业幸福感,同时还将带动增城旅游、农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2014年建设和完善600个园区2015年底全面完成“千园计划” “千园计划”建设工作实施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分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组织实施、验收管护四个阶段。按照计划,增城2014年将建设和完善600个园区,2015年建设400个园区,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千园计划”。早在2014年5月,增城就结合“打造花城绿城,共建生态文明”全民植树绿化活动,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 各市直单位、镇街、村社等逐级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动员部署“千园计划”工作,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发展理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推动“千园计划”的良好氛围。在6月份,增城各镇街和增城市直单位对辖区内可建设园区的地点进行了调查摸底,对投资建设单位、地点、建设规模、计划建设内容和投资概算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对单位或个人提出园区建设的申请进行登记造册、审核。6月底,增城市各镇街及相关部门确定公园选址、名称、建设规模。 从7月份开始,“千园计划”的各建设主体根据《公园设计规划》等相关标准,启动园区建设工作。这些园区的建设以便民为原则,合理布局,注重园区建筑、植物与自然相结合,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精心规划、细心管护。同时,增城市千园办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对园区建设进行检查与督导,对新建成的园区进行检查核实和验收,对验收达标的园区实施建设和管护奖励,形成长效管护机制。目前,增城市已完成371个园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