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是著名的侨乡,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1465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村内古建筑保存完整,新旧民居亦古亦今,相映成趣。而1912年创建的瓜洲小学是增城市最早的私立小学。在村东及村西有两座碉楼矗立在那里互相守望.最为奇特的的村东面名叫“宁远楼”的碉楼建于水泊之中,其第三,层楼的四角的倒锥形枪眼堡,里面建有进行攻击敌人的大炮,机枪口,布满楼四周观察敌情的暸望口.碉楼外的吊桥和里面的水井等更让人惊叹不已.水碉楼是为上世纪30年代华侨集资筹建的,是广州地区惟一的中欧式建筑,其独特的魅力远远超越了开平旱碉楼.碉楼被广州市政府立为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广州所发现的碉楼中最坚固,最奇特的建筑.
瓜岭村宁远楼可与开平碉楼媲美 据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工学博士介绍,瓜岭村宁远楼是广州地区惟一的水碉楼,可以称在广州地区目前所发现的碉楼中是建筑最为奇特和坚固的,因为碉楼是钢铁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是中西结合.汤博士还介绍,宁远楼四周都是水,四楼的厕所排污可直接排到水面,可与开平的碉楼进行媲美,因为开平的碉楼都是旱碉楼,宁远楼水碉堡的建筑特点是开平碉楼不能相比的,而且宁远楼碉楼还是广州地区惟一有吊桥的碉堡. 瓜岭村的4层碉楼处处是奇迹 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宁远楼远远望去,碉楼共有4层,可是2层以上的墙外部多加了建筑,呈倒锥形,但上面二个孔及下面一个孔组合望去好像是人的脸孔一样.“脸孔”就是碉楼3,4层建筑的机枪,大炮口.当走近碉楼时,发现全部是青砖的建筑立于四周深约5米深的环形水池中,水池的宽度约4米左右.楼高21米,宽5.2米.碉楼的西边有一座铁吊桥搭于水池之上,这是惟一能进碉堡的通道.碉楼每层楼角都有此圆孔,是用于指挥碉楼各层的人进行喊话和指挥作战.站在吊桥上,发现碉楼一楼外面的墙壁上有匾牌,上面写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宁远楼2002年7月公布广州市人民政府”等字样. 碉楼时还留下当年日寇攻击的弹孔 爬上新塘镇瓜岭村宁远楼的二楼后,各建筑风格不同的大炮,机枪眼,暸望口映入眼帘.其中有3个望口,7个机枪口,一个大炮口.在北边望口的铁门却留下了清晰可见的3个弹孔,弹孔深约10毫米左右.据介绍这个弹孔是日本鬼子攻击碉楼时用枪射击留下的,但最后日本兵还是未能攻下碉楼.沿着旋转梯上3楼时,楼梯边的墙壁还有3个暸望口.在3楼的水泥地板上,还留着一个木制可移动的炮架,地上还有炮架移动的轨道,东,北,南3面都有大炮孔.细数一下,3楼共有10个机枪孔,一个建于墙壁南边的铁门. 墙角都加建了专门用于射击的枪眼堡 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宁远楼令人称奇的是,在3楼的四周墙角,都加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射击的枪眼堡.枪眼堡高约2米,可容纳3人站立持枪对外射击.在3,4楼四周的枪眼堡中,中间位置的枪眼下有一个炮口.由于左边的枪眼外面看不到,导致人从外面看碉楼的枪眼堡,就好像是人面孔的2只眼睛和1个嘴巴.进入碉楼4楼时,墙壁除位于不同位置的4个暸望口,3个炮孔之外,机枪眼竟然达到了24个!而且,4楼的炮孔的直径宽约25厘米.据介绍这是因为4楼最高,看得最远,所以才建这么多. 瓜岭村宁远楼抗日期间曾救过村里二百多人 据瓜岭村支书黄书记拿出的瓜岭村史记上了解到,因瓜岭村在民国时期出了个名人叫黄国民,曾大力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闹革命,并于民国十一年任增城县县长,随后坚决反对侵华日寇.日军与1941年进攻瓜岭村,于是全村200多名男女老少躲于村中2座碉楼中进行抗击日军.由于碉堡非常结实并且枪,炮眼多,日军虽武器装备优良,但对坚固无比,建筑奇特,机关重重的碉堡也久攻不下,只得撤退.该碉楼在1954年时,曾有解放军某部一个排的兵力住宿于碉堡中,整整在碉楼里面住了一年多,当时得知是解放军是防空所用.碉楼的机枪口也架有解放军战士的高射机枪,目的是防止有敌机进入广东领空增城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