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丽乡村”的“绿色旅游” 作为以旅游立国的日本, 生态旅游经过二十年的“绿色旅游”的实践, 已形成了具有日本特殊的生态旅游模式,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鉴于增城目前推行绿色生态旅游的现状, 希望对于增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作为广州副中心的发展, 以及增城旅游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绿色旅游”使“美丽乡村”旅游更低碳 到增城旅游人们能够选择的只有两种方式, 坐大巴或者自己开车。这两样所产生的碳排量都对“美丽乡村”的环境没有任何好处。“绿色旅游”提倡的是低碳型、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旅游, 适应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和都市消费习惯。据悉, 增城地铁13号、21号线在规划建设中, 将拉开增城全面融入大广州交通的序幕, 这也使得广州人们可以更快、更舒适地到达增城旅游。而笔者更希望地铁能直接开到景区, 一下车就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游玩, 不再使用汽车等高污染的交通工具。“绿色旅游”的低碳旅游方式应该是游增城“美丽乡村”的最佳选择。 (二) “绿色旅游”使“美丽乡村”旅游更节约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还不富裕。现在要从广州到增城就得坐大巴, 来回要四个小时, 而旅客多选择一日游, 几乎一半的时间花在坐车上, 成本高且不经济。如果未来地铁开通, 各交通网络接通。想想如果从广州天河到增城广场坐地铁只需半个小时的话, 人们可以从空气污浊、拥挤吵杂的水泥森林转眼间到达这个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美丽花园, 宛如桃花源般梦幻神奇。而且城郊的消费水平也会相对城市较为便宜。时间与金钱的节约, 增加了人们对郊外的向往。也许在不远的未来, 都市的人们在周末或下班后, 他们就可以相约半个小时后到增城骑绿道、喝山泉水。 (三) “绿色旅游”使“美丽乡村”旅游更健康 增城虽有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旅游风景区、小楼人家旅游景区、何仙姑旅游景区等, 并没有真正享誉全国的名胜古迹。人们为什么要来增城来旅游, 首先是交通便利, 一日可以来回, 再者比较经济实惠, 更重要的是来这里可以找到健康。所以, 增城不能是光靠风景来吸引顾客, 而是向他们推销增城的空气有多新鲜, 水质有多好, 增城的食物有多健康。比如:竹岛鹤洲是静心小岛;白水寨是减压步梯;丽山温泉是滋生香汤;菜心冬瓜可清爽心肺;丝苗米、正果腊味滋养身体;游增城绿道可以走出健康人生。 (四) “绿色旅游”使“美丽乡村”旅游更生态 “美丽乡村”通过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 使得乡村环境宜人舒适, 进一步营造旅游发展大环境, 这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绝佳保证。目前生态旅游已发展了很多农业品牌, 但生态旅游不应该是看一下乡村风景, 买一下土特产这么简单, 而是应该留住他们, 提供更多旅游项目。“绿色旅游”拓展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所以, 应该模仿日本绿色旅游提供好的乡间好的住宿和各种有趣的乡间体验。 “农家乐”相当于日本的“农家民泊”。现在增城的“农家乐”在增城绿道上不下数百家, 单是增城莲塘村在2011年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涌现了30多家“农家乐”。“小楼人家”集中了田园风光、乡村风俗、宗教文化, 是南国乡村大公园的门户。在“美丽乡村”的绿道里, “农家乐”“××人家”———农家菜餐厅不仅环境优美, 能吃到不受污染的走地鸡、土猪肉, 餐厅还免费提供自行车, 让你一路兜风, 赏美景, 吃美食!“农家乐”被称为“绿道上的金凤凰”。 虽然“农家乐”给农民带来富足, 但是还要留下旅客们住宿, 让他们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同时, 为了能提供这种原汁原味的乡村体验, 必须让旅客感受到他们离城市很远, 这里有必要限制增城楼层的高度, 不能让高楼破坏了增城的乡村美景, 否则是“美丽乡镇”而非“美丽乡村”了。 (五) 加强“绿色旅游”的人才建设使“美丽乡村”旅游有保障 人才是日本“绿色旅游”的保障。“美丽乡村”要真正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快绿色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单靠院校培养“绿色旅游”的人才来推动“绿色旅游”是不够的, 增城也应不断向外界引进人才或者请旅游专家、学者过来出谋划策。但笔者认为, 还不如在本市建一所旅游大学。据笔者了解, 增城近年来引进了好几所独立学院, 为增城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虽然个别学院有旅游专业, 但旅游专业小而且不受重视, 并非是为本地发展培养人才的大学。 目前增城旅游方面的人才仅是通过职业中学开设一下旅游专业, 举办短期旅游培训班等低投入的培养。而增城需要的是高端的、长期的、高素质的且能直接为本地服务的人才, 所以应该成立一所旅游学校, 直接培养本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才, 直接立项研究探讨增城旅游发展, 这样比请再多的专家、院校培养再多旅游人才都有用。 |